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彭鸣 《两岸关系》2001,(7):17-19
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以来,除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在大陆政策上推行“没有两国论的两国论”,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文化台独”、推动“去中国化”外,还扛着“中华民国”招牌、加速“去中华民国化”进程,希冀培植以“台湾”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千方百计弱化“中华民国”地位,制造“台湾国”幻景。  相似文献   

2.
10月10日,陈水扁发表所谓“双十讲话”,标榜“和平”“善意”,声称两岸“以九二香港会谈为基础”,“作为进步谈判的准备”,谋求“台海永久和平”。但“讲话”以“一边一国论”为基调,模糊、否定“九二共识”,恶毒攻击大陆,煽动两岸敌意,坚持军购,蓄意制造两岸对抗,实质是陈水扁当局加速“去中国化”,推行“台独”的告白,是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又一次严重挑衅。在“双十讲话”中,陈水扁无处不在刻意宣扬“台湾主体性”与“台独认同”。他宣称“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台湾是会能否复谈,关键在于台湾当局是否接受“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3.
祁红 《台声》2004,(10):16-17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张铭清10月13日在此间指出,陈水扁在10月10日的讲话中鼓吹“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这种赤裸裸的“台独”言论,是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又一次严重挑衅。事实充分说明,陈水扁讲缓和是假,搞“台独”是真。  相似文献   

4.
王建民 《台声》2011,(11):34-35
最近,蔡英文抛出“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台湾政治定位新论述,引起争议,也受到关注。蔡英文此举显然是典型的选举策略,但更为严重的是一种违法违“宪”的举动,对岛内国家认同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5.
取近以来,台湾当局又在大肆炒作所谓“国号”问题,笔者过去曾多次就这方面问题撰写过文章,而今此一问题又有新发展,特别是牵涉到所谓的“法理台独”。台湾所谓“国号”问题的困扰早在李登辉时代,随着他的“台独”倾向愈益彰显,“国号”问题随之被提上日程,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等,就是李登辉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以来,陈水扁当局在台湾岛内外的“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不断加剧台海的紧张局势,令无数热爱祖国、企盼和平统一的中华儿女感到寒心和无比愤慨。不久前,陈水扁妄图通过“宪政改造”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他继续大搞所渭的“重返联合国活动”,公然挑衅联大第2758号决议,企图挤进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制造“一中一台”;他抓住所渭“国家简称”,借题发挥,赤裸裸地喊出了“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分裂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在分裂中国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在中国统一问题的立场上步步后退。与此同时,他们制造了一系列的歪理,企图利用两岸暂时分裂的现实,捞几根救命稻草,以对抗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些谬论和歪理,曾迷惑了一些人,也曾使得台湾的某些人感到兴奋和自慰。本文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和驳斥。其一,“有效统治论”。此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共自1949年以来从未统治过台湾”,二是“台湾一直是在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之下”。企图以此来论证台湾属于“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  相似文献   

8.
声音     
《台声》2011,(11):10-10
这种说法混淆概念,是一种借壳上市的“台独”主张。即使以台湾现行的相关规定来衡量,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我想强调的是,两岸关系过去、现在、将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国与国”的关系。 ——10月12日,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就蔡英文“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言论作出以上表示。  相似文献   

9.
“宪法一中”是指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国民党在退踞台湾后一直坚持“宪法一中”的立场。在四次修改《临时条款》和七次增修“中华民国宪法”后,“宪法一中”的核心立场仍然未变,但增加了“一国两区”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继1999年抛出《台湾的主张》和“两国论”,李登辉又炮制了其“台独”主张的2000年新版本——《亚洲的智略》,在该书中,李登辉供述他在执政12年间从事分裂祖国的种种阴谋活动,并公开宣称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国家”,已经成为“台湾的中华民国”,已经实现“中华民国的第二共和”。说白了,《亚洲的智略》就是一份李登辉分裂祖国、分裂中华民族的“台独”自供状。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领导人依靠一个背负“台独”党纲的政党,利用掌握在手的行政资源,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起劲地打造以台湾为主体的价值观。他先继承下李登辉时期“去中国化”的种种措施,并予以“发扬光大”;再将“中华民国”的标志逐渐去掉,然后提升台湾地域文化的地位,从而确立台湾文化的“主体性”,达到最终培植出台湾“民族主义”的目标。 以下几位作者的文章,会为我们展现和分析这种刻意的离心现象。 ——编者  相似文献   

12.
谁都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领土主权不容分割。可是,李登辉在7月9日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说成是所谓“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其要害是否定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企图以“两国论”修改台湾地区的所谓“宪法”和“法律”,以所谓的“中华民国”名义实现“台湾独立”合法化,把台湾从中国领土和主权中分割出去。这是李登辉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彻底否定和严重挑衅,是他十多年来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  相似文献   

13.
台湾现行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内战前夕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立场的政治力量对其态度也明显不同。国民党撤退台湾后,随着政治条件的变化,一直图谋“修宪”扩权。雷震作为最坚定的宪政主义者,坚决反对。他认为宪法之本在于自由民主;“中华民国宪法”总体上体现了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部值得维护的“宪法”;其暴露出来的体制设计缺陷,不在于没有贯彻“全能政府”的理想,而在于未能完备确立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架构,尽管如此,只要有落实“宪法”的诚意,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纠正。他坚持“宪法”的实施,“护宪”和“修宪”固然都有必要,但“护宪”比“修宪”更重要。他本人以《自由中国》为阵地,为维护“宪法”尊严作出了不懈努力,并付出了沉重代价。雷震的“宪政”思想应该值得当代台湾频繁推动所谓“宪改”的人士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台湾当局为使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找到“理论依据”,援引南北朝鲜与统一前的东西德模式,证明分裂国家可以彼此“平等参与联合国”,并不妨碍以后实现国家统一。依照“两德模式”炮制的分裂主张,首先是把台湾说成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什么“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各自在管辖范围内行使主权;什么“中国这个名词是含糊不清的,是一个历史、文化及地理的中性名词”等等,与岛内“台独”势力相呼应,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2月国民党当局撤守台湾后,一面打着沿袭“中华民国宪法”的旗号,为自己披上代表中国“法统”的外衣,藉以立足;一面利用“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戒严法”和“国家总动员法”等一系列非常法,恣意冻结“宪法”字面上赋予人们的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在内的一系列基本权利,为实行专制统治开辟道路.此外,国民党当局在台湾还重新订定  相似文献   

16.
邓亭 《台声》1998,(10)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一年来的成功实践,受到了香港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认同率也比香港回归前有明显升高。可是,最近台湾当局有些人却不顾事实,肆意低毁“一国两制”,胡说什么“一国两制”具有“暖昧性、矛盾性、不民主性”,声称“一国两制”“不适用台湾”,台湾“坚决拒绝一国两制”,并表示只有用台湾的“民主制度”统一中国才是解决两岸问题的“唯一出路”。台湾当局认为台湾不同于香港,因而“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的一条主要理由是“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O这里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念与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蔡英文抛出"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台湾政治定位新论述,引起争议,也受到关注。蔡英文此举显然是典型的选举策略,但更为严重的是一种违法违宪举动,对岛内国家认同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浅析现阶段台湾的“国家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以来,随着国民党主导的“宪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台湾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的演变。与之相应的是,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的“宪政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把原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宪政体制”改变为能适应台湾特殊政治状况的“宪政体制”;并力图在名义上与原来维持的所谓“中华民国法统”相衔接,保持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主权国家”形式,因此,这一“改革”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调  相似文献   

19.
去年,死硬“台独”分子吕秀莲鼓吹“台湾地位未定”、两岸是“远亲近邻”;今年3月18日,“台独资政”金美龄等人又利用岛内外“台独”分子举行所谓“世界台湾人大会”的机会,疯狂叫嚣“用公投方式,将中华民国国号改为台湾国”。这是赤裸裸的“台独”叫嚣。但历史史实、政治现实和国际法理论都证明,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变。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当局自1949年逃台后,“中华民国”就成为历史,其国家政权破灭.但其在台湾仍然实行一党专制统治,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台湾形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公营”经济,包括“国营”、“党营”、“军营”和“县、市营”企业,成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也是台湾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要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