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琦 《学理论》2013,(12):379-380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呈现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状况,深入探究并分析信仰缺失的原因,试图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范燕华 《学理论》2010,(21):271-272
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受到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冲击,现实物质利益诱导以及社会信仰缺失的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认知呈现出社会价值主体个性化、价值目标功利化、人生价值选择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颜奇英  王国聘 《学理论》2013,(30):368-369
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主导价值观缺失、传统道德滑坡、价值理想趋于功利虚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等价值观偏差,需要马克思主义引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刘巍 《学理论》2011,(35):260-261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对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繁荣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等使大学生日益浸润于多元化的价值观中,一元化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挑战,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以信仰"四化"现象为出发点包括:信仰真空化、信仰多元化、信仰经济化以及信仰教育教条化。探究解决大学生信仰存在的这些问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信仰,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5.
刘娟  胡新宇 《学理论》2014,(5):286-288
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和人格完善的思想保障。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却并不理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信仰缺失、迷失的现象并不少见。增进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如下:实现知识教学与信仰教育的统一;实现理论学习与信仰实践的统一;实现个人信仰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实现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黄娜 《学理论》2012,(5):191-192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学校德育的失效性;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0)
在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作用下,少数大学生党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如思想困惑、政治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信仰缺失等问题,与党员的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从"中国梦"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新时期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一些思想观念逐渐传入我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群体受其影响,底线伦理丧失、价值理想淡化、价值信仰缺失,针对这些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信仰出现文化信仰多元化、政治信仰淡化等信仰危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信仰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培育是一个认知、认同、意志、践行协调发展的过程,觉知认知是始端,情感认同是关键,信仰意志是思想制高点,外化于行是最终归旨,需将四者融会贯通,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在大学生群体思想与行为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孝道不仅会影响个人的道德素养,而且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之风盛行,大学生同样也受到了这种多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孝道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分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孝道教育策略,提高大学生的孝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孝道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在信仰上呈现出主导信仰模糊、功利化与世俗化、信仰缺失等问题,究其成囡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要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大学生信仰教育,不断革新和完善信仰教育的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把握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理想信念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价值观扭曲,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弱。分析导致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德育教育工作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能够扮演独特社会角色、发挥特有社会功能的关键在于这一群体能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而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维持.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信仰的缺失与错位,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泛滥以及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日益成为制约其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应确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营造培育成熟“社会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载体作用,有效克服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14.
杨欣艳  范晓锐 《学理论》2012,(32):284-285
当今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各种信仰出现在大学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在学生群体中占首要的地位,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信仰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信仰的外部冲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其信仰教育内部缺失两个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进程中,新社会阶层已成为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这一阶层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极易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慕与效仿的对象,而这一阶层的信仰也自然投射到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中。剖析新社会阶层信仰状况,辨清新社会阶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差,对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虹 《学理论》2012,(8):201-202
高校大学生轻生现象的不断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其原因与对策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缩小视角做一些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生命教育的忽视和信仰教育的缺失是高校大学生轻生现象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以高校为主要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于有效防止大学生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热"现象,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间也得到了反映.主要考查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客观理性地分析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并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实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选择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外在对法律的行为服从。法律是人民的集中意志,法律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人民的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大厦的建成。当前,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认真研究并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现超 《学理论》2013,(11):291-294
文化的多元化、思想自由主义的扩散、大学生信仰的缺失、信息化和虚拟社区的发展等因素是造成境外宗教组织和势力频繁向高校渗透的主要原因,而强化网络平台机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完善高校组织监控机制、推进学生自我监督和师生互动沟通,可以有效化解和应对境外宗教渗透。  相似文献   

20.
建国6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以来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断"寻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中经历了"一元主导、多元冲突、回归务实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阶段,其自我发展也从盲目服从、自我反省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总结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和特点并予以反思,正视大学生在价值观演变、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华民族的根本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