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被外国思想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在思想界,梁漱溟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他与毛泽东在政协会上那段唇枪舌剑的争论,却是鲜为人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在“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大批判中,人们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他当年的“错误”和“反动”。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与毛泽东交往几十年/他两次到延安,向毛泽东请教。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情谊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梁漱溟与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桂林人,年少敏于学,24岁应蔡元培之聘,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里,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毛泽东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梁漱溟则以“士”的立场看待中国农村;毛泽东认为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农村已形成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农村无阶级对立,更无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毛泽东主张从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的土改斗争入手,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而梁漱溟则主张走“乡村建设”的改良之路以解决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4.
1938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等主题展开.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郑伟 《党史文苑》2014,(4):31-33,38
众所周知,毛泽东始终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研究,梁漱溟则在山东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社会实践,二人在农村问题上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窑洞进行的对话,集中体现了二人在中国社会发展与乡村建设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1951年春,梁漱溟按照毛泽东的示意,到南方解放区考察土改。当时正值中央有土改工作团赴西南,梁漱溟便主动向统战部报名参加,得到批准。梁所在的那个  相似文献   

7.
1988年6月23日,著名学者梁漱溟逝世,享年95岁。梁漱溟之为人是受到世人普遍尊敬的。按惯例,梁漱溟过世后,例行的追悼会还是要开的,印发一则"死者生平"也是不可少的。对于梁漱溟的"生平介绍",必然绕不开1953年他"廷争而折","顶撞"毛泽东的那段往事,即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  相似文献   

8.
张舒屏 《唯实》2001,5(12):16-19
1953年梁漱溟对毛泽东的"顶撞",其深层意蕴表现为多元文化与主流话语的价值错位.其结果是多元文化的选择遭到重创.在"文革"结束前,梁漱溟的文化 选择,只能以人格力量的显现来展示这种坚守的深长意味.  相似文献   

9.
延安长谈颇畅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就抗战前途和阶级斗争等问题同毛泽东交谈了8次,每次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最长时则通宵达旦。半个世纪后,梁漱溟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同毛泽东交谈时的情景:“他说得头头是道,人情人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毛泽东在解放前后都有过多次密切交往。梁漱溟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53年9月对毛泽东的公开顶撞。至今还有一些评说的文章见诸报刊网站,可见其影响是跨世纪的。但是大部分评说文章,包括出自名家之手的文章的观点,都没有能够摆脱20世纪80年代的某些旧思维模式。因此,这件事的历史真相还不能说是已经完全还原。现在就补充三件有关的事情,可能有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