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引领点、"契合点、"创新点"、"支撑点"、"联动点"、"活力点"、"关键点"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延边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而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行动遵循。本文从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现代生态农业培育技术及其产品市场发展等方面,对万宝镇的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展开剖析,探寻了两大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和解决路径,期望能够为延边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参考,努力构建延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进贵州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要深挖贵州的人文和时代精神,将其深度融合到文化旅游发展体系中,又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既要突出贵州的旅游文化特色,又要探寻促进其融合的多种路径并厚植贵州的文化旅游土壤,为新时代贵州推进文化名省、旅游强省建设,共筑"多彩贵州"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旅游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的关系,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旅游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关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当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从资源禀赋、全域旅游和发展布局三个方面,探讨了松桃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天水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目标,着力培育文化旅游首位产业,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短板和不足。重新定位旅游产业,加强规划引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推进天水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旅游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点,营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东营市在此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同时也发现了诸如非遗保护意识淡薄、传承人呈老年化趋势、资金来源单一、开发商业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树立非遗产业意识、打造动态传承模式以及加大非遗旅游人才培养力度等四个维度探究旅游开发视阈下非遗资源的传承路径,为非遗旅游化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能大大增加文化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都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科技原创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文化产业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从保障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着手加大对文化科技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艺术价值高,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乐山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发展、线路设计内容较为单一、部分地方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缺少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为非遗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突出乡村非遗旅游重点区域打造,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开展"互联网+非遗旅游",促进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9.
成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产生持久吸引力和原动力的根本。但在成都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文化丧失以及文化内涵提炼不深等问题。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成都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集农耕文明、观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实地了解、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5.0对游客关于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期待度、感知和体验度、产品资源类型、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了影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及一体化发展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成都、德阳、绵阳、遂宁、雅安、乐山、眉山、资阳八市构成的成都经济区,地理空间相连,文化类型相近,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及种类齐全,具有良好的一体化发展基础。因此,详细梳理成都经济区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回顾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等,对下一步提升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程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铜仁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文化理念先行,把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始终,促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精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2012)2号文件明确了把贵州加快建成"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战略定位,铜仁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迫切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合实际的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4.
南岭山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近年来,南岭山区各市县文化旅游融合成效明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文化资源开发活跃、区域合作愿望强烈,但也还存在文化旅游融合区域联动不够、产品同质化、文化资源品质不高、区域合作受基础条件制约等问题,应着力从组织、品牌、产业、骨干企业、产品和基础平台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南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它们互相依存、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也越发突出。沈阳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优越,并已取得可喜进展。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沈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夯实产业基础、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以及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等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陕西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但文化旅游产业对陕西GDP的贡献并不高,与其他经济发达的兄弟省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体制建设不到位、创新后劲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要实现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创新中延长产业链,使沉寂的历史活过来。  相似文献   

17.
贵州正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良好的山地生态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要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发挥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从投资模式、农村"三变"模式、生态保护模式、旅游营销模式等方面探索旅游发展的创新机制,促进贵州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后发赶超。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不断提升融合程度,程度决定出路。通过提高融合的广度、长度、深度、高度、新度、亮度、强度,整合开发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系列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胜地,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后,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丰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其中不乏有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容。自2018年机构改革后,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充分说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也指明了未来文化和旅游的工作方向。运用文本分析法梳理2001年以来有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回顾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政策历程,探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政策出台的原因,能够预测未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依此提出专项政策制定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天府文化成为决定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彰显成都独特魅力的一面旗帜。文章从研]2019-09关键词:天府文化;传承;发展承发展处处长;王允红(执笔人),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调研员。(四川成都610042)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也成为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货源地和中转城市之一。——天府文化具有创新创造的基因。天府文化博大精深,与时俱新。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年代最早、唯一留存、一直使用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诞生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过中国最早的官办地方学校文翁石室、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新中国第一张股票"蜀都大厦"……天府文化具有显著的创新创造基因,这种基因传承至今,历久弥新。——天府文化具有优雅时尚的特质。天府大地自古是文化巨星集聚之地,有唐一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元稹、贾岛、温庭筠、韦庄等都曾旅居成都。清代学者李调元曾用"自古诗人例到蜀"来总结成都所拥有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1938年,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齐聚华西坝,陈寅恪、钱穆、梁漱溟、朱光潜、顾颉刚、冯友兰、吕叔湘、吴宓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云集成都,可谓"郁郁乎文哉"。从后蜀主孟昶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到春熙路、太古里的国际时尚潮流,成都不愧为"中国最美幸福城市""最佳时尚生活城市"。——天府文化具有聪慧勤巧的秉性。天府文化具有典型的大国工匠精神和聪慧勤巧的秉性。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罕见出土四部西汉蜀锦织机模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教授认为":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代表当时最为高超的中国织锦技术。"勤巧智慧的成都人创造过神奇的青铜冶炼技术、玉器金器开采加工技术、漆器生产技术、天然气煮盐技术……扬雄《蜀都赋》总结说":雕镂釦器,百伎千工。东西鳞集,南北并凑。"这是一座具有工匠精神的城市。——天府文化具有友善公益的美德。成都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七次大的移民运动。移民城市普遍具有较强的宽容美德和包容心态,形成平等、友善、互助的社会习俗和城市性格。《成都通览》记录清末民初成都人口比例:湖广25%,山东5%,陕西10%,云贵15%,江西15%,安徽5%,江浙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可见成都住民是由大半个中国的移民所构成,移民带来新的物种、生产技术、异域文化,同时也培育出友善公益、互助发展的市民精神。——天府文化具有崇尚自然和乐观包容的理念。都江堰的诞生使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余秋雨评论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后方。"天府之国孕育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天府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崇乐观包容的生活哲学。针对天府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气质,要进行深度挖掘、深入研究、深刻阐释。一是成立天府文化研究中心,建立学术研究团队,站在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高度,对天府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解读和阐释,为天府文化找到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二是举办天府文化国际论坛,让不同城市、不同文化的人们通过论坛,推进天府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提高天府文化全球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树立世界文化名城良好形象;三是编印《天府文化丛书》,将有关天府文化的史料典籍、研究成果、通俗读物分层级、分批次、分受众进行系统性出版;四是创办《天府文化》杂志,充分发掘天府文化内涵和特质,彰显天府文化魅力,弘扬天府文化精神。二、保护传承天府文化遗产,彰显弘扬天府文化根脉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必须回到历史传统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动力。发展创造天府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其核心资源是历史文脉。要在历史根脉中汲取养料,又要在发展创新中彰显时代精神,坚持科学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发利用相结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成都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大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0处,挂牌历史建筑67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把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是彰显天府文化独特魅力的源头活水。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牵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着力保护古镇古村落、古街区、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的文脉基因和文化风貌,注重实体呈现,塑造成都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形象。重点规划建设"成都中心"之东华门遗址公园和宝墩遗址公园、邛窑遗址公园等,重点实施"杜甫千诗碑"。打造金沙古蜀文化、蜀汉三国文化、草堂诗歌文化、二十四乐伎音乐文化、天府水文化、天府丝绸文化、少城近代文化、文殊坊佛教文化、青羊宫道教文化等城市文脉核心区,创新发展东郊工业遗产文化、蓝顶当代艺术、大熊猫生态文化、天府新城创新文化、文化北城,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公园。发挥博物馆对于展示城市历史年轮的特殊功能,完善国有博物馆体系,发展非国有博物馆,重点规划建设成都非国有博物馆聚集中心(成都文博产业园),广泛聚集非国有博物馆和民间的优质藏品资源,打造"博物馆之都"。——赓续传承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地域性和活态性,生动地传承着、展示着城市文化特征。大力推动成都技艺、成都民俗、成都戏曲、成都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融入生产生活中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举办都江堰放水节、成都大庙会、成都灯会等,延续民风民俗。传承弘扬、传播推广成都美食文化和茶馆文化,扩大"美食之都"国际影响力。——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支持博物馆、企事业单位、文创设计机构,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利用国有和民间藏品资源,研发生产高品位的文旅纪念品、文博衍生品和创意产品。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行动,弘扬工匠精神,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意设计、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融合发展,重点提升蜀锦蜀绣、成都漆器、郫县豆瓣、川派盆景、川酒川茶、竹编藤编、珠宝首饰等非遗项目的产业价值,着力打造国际非遗博览园、蜀绣产业园、川菜产业园和文殊坊非遗主题街区等,引导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化集聚化发展。三、塑造天府文化崭新风范,提升天府之国城市品质城市文化风貌是世界文化名城的硬支撑。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统筹协调,着力塑造体现天府文化不断发展的新风范,丰富城市文化新的风景线,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和文化品质。——创新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文化设施。结合"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城市发展格局,高标准完善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回眸历史,建设再现城市文化盛景和综合实力的城市文化客厅"成都中心";面向未来,在天府新区中央公园规划建设"天府中心"",双心"辉映链接城市历史与未来,构成新的城市文化中轴线。有序规划建设城市音乐厅、城市音乐坊、音乐主题公园、大剧院、自然博物馆、新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非遗馆、考古艺术中心、川剧艺术中心、金沙旅游实景剧场和杂技剧场、大千艺术馆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系统打造宜居水岸文化景观。围绕"宜居水岸,活水成都",梳理中心城区主河道和支流沿岸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历史地名、史志传说、传统活动、非遗等历史文化资源,编制《"宜居水岸工程"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及保护展示方案》,划定保护范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打造"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水灵成都和宜居水岸多层次文化景观体系。——统筹提升建筑和公共空间文化品位。对城市风貌的塑造,是弘扬天府文化的重要内涵。要重视历史文化元素的注入,把最具天府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充分展示在城市街区、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等形象载体上,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特色,让整个城市充满天府文化韵味。重点是发掘城市不同区域的文化本底和特色,开展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文化风貌综合治理,编制《城市建筑文化风貌导则》,对其风格、色彩、天际线等进行规范引导、综合整治,形成不同区域特色鲜明、区域之间有机衔接、城市整体协调和谐的建筑风貌。按照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编制《城市公共空间文化风貌导则》,对道路、公园、绿地、地铁车站、标识标牌等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梳理、规范和提升,突出历史文脉核心区、标志性建筑、干道节点、环城生态区的文化景观建设和文化品位塑造,推动雕塑、民间收藏、传统手艺、美术音乐、书吧画廊等有机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丰富文化形态,增添城市魅力。四、激发天府文化创新活力,发展天府文化创意产业要萃取天府文化精华,融合创意创新智慧,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优势和文化产业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融入国际潮流,激发创造活力,繁荣现代文创产业,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推动文创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大力实施"文创+"战略,构建文创与相关产业创新融合和产业孵化转化平台,推动文创与科技、信息、金融、旅游、时尚、工业、农业、贸易、体育等创新融合发展,让文创成为产业升级、产业倍增的重要推力。结合实施四川自贸区的国家战略,推进文创园区与自贸区融合,在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设立天府国际文创自由港,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创企业进入、投融资、产权交易、艺术品保税、文创产品贸易、创业孵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优化文创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