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民事诉讼二审程序 ,又称上诉审程序 ,是指当事人不服地方各极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 ,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法院提出上诉 ,上一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该案件进行审理所适用的程序。二审程序具有与一审程序、再审程序和特别程序等不同的特征 :第一 ,二审程序的设立是基于对上诉案件审理的需要。一审裁判后的民事案件 ,总可能有当事人不服 ,希望上级法院对案件继续进行审理 ,使得诉讼可以继续进行 ;同时 ,任何一审法院审理的案件 ,也都不可能完全是正确的 ,所以 ,为保证案件处理的公正性 ,需要上级法院运用一定的程序 ,对一审案件裁判质量…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二审刑事案件,是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第一审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在尚未发生法律效力期间,由于当事人的上诉或人民检察院的抗诉而进行审理的案件。审理此类案件的程序是二审程序,也称上诉审程序。也就是说,引起案件二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事人的上诉,二是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二审案件是由于当事人的上诉引起的。据笔者对我省的调查,近几年来,因当事人上诉的二审案件占全部二审案件的98%以上。可见,上诉是整个二审案件的工作重头,确保这部份案件的办案  相似文献   

3.
识别超诉讼请求判决有形式和实质双重标准。识别过程中应以严格的程序要求把握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界限。超诉讼请求判决可分为判决内容与诉讼请求内容错位、判决认定的责任主体与被请求的责任主体错位两种情形。判决超出诉讼请求之部分没有在一审程序中为进一步言词辩论之必要,不能发回重审,只能改判、撤销或变更。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可通过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规制,后者应当注意《民诉法解释》第392条"当事人未上诉即丧失再审利益"规则对当事人、法院和检察院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控制整个诉讼;国民党的“六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制度,但却被蒋介石法西斯专政所践踏。新中国成立后,上诉审理范围被锁定在全面审查的定路上。现阶段,我国的上诉审理正从全面审查向着尊重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方向转变。本文认为当事人对有关一审判决所认定的事实及法律适用未主张的部分,上诉法院不应干预;当事人对一审判决遵守法律程序提出异议的,上诉法院不受当事人申请范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客观预备合并之诉二审裁判的难点是,一审法院对先位之诉作出原告胜诉判决,被告提起上诉后,未经一审法院裁判的后位之诉是否移审至二审法院,二审法院认为先位之诉无理由时,能否直接对后位之诉作出判决?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后位之诉移审且当然得裁判说(肯定说);二是后位之诉不移审与裁判说(否定说);三是后位之诉移审但原告声明始得裁判说(折衷说)。肯定说与否定说均过于绝对,折衷说更为合理,但由于我国上诉制度缺乏附带上诉、扩张上诉声明等规定,导致折衷说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民事诉讼,故必须对折衷说进行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6.
刑事部分判决裁定上诉、抗诉,附带民事部分没有上诉、抗诉的,该部分判决不能生效。二审法院可以增加上诉被告的赔偿数额。不论公诉案件自诉案件,只要有反诉条件,就有反诉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开庭审理是公开审判制度的具体体现,是民事诉讼程序及保证司法公正的中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对第一审开庭审理规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对第二审未作具体规定,只是在“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中规定了审理上诉案件“除依照本章规定外,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原则。第二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的继续,又是终审程序,对当事人和人民法院至关重要,两者在开庭审理中的具体操作规程不尽相同。如何使第二审开庭审理充分体现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一个中心(公开审判)、三个强…  相似文献   

8.
二审民事判决书,即第二审程序的民事判决书,它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民事判决提起上诉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终结,依法作出维持或者改变一审民事判决的书面处理决定。二审民事判决书自1993年最高法院下达的《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以来,在制作的标准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内容的表述方面仍存在某些不规范的现象。本文据笔者在调研中对一份二审民事判决书正文部分内容的评析来说明:当前二审民事判决书的制作应予以关注的问题。为便于读者对照阅读,特将该判决书正文部分的内容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意思自治的审判模式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权,争议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就自己与对方当事人的民事纠纷如何处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有权将其主张提请法院进行审判,这就是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因为诉权行使的审级不同、行使诉权的当事人不同,诉权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分别为起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和申请再审权,其中,当事人的起诉权是诉权最重要、最典型的表现形态。从诉与审判的关系角度来看,无诉即无审判,“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其意义不仅是引起法院的审判,还在于它对审判有着彼此制约的关系,这种制约不限于诉讼中的某一点,事实上它存在于审判的全过程”。再审程序虽然不是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但它与一审、二审程序一样,都是法定的诉讼程序,虽然各自所处的环节不同,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各异,但在体现民事诉讼的性质和目的,实现民事诉讼的任务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审判权的行使须以当事人行使诉权为前提这个角度来看,再审程序启动权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在本质上与起诉权、上诉权并无二致。纠纷发生后,利害关系人不诉至法院请求国家公权力介入解决纠纷,则法院不主动依职权启动一审程序;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不依法上诉的,二审程序也就无从系属;同理,在裁判生效之后,若是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申请再审,则其享有的再审启动权应视为被其放弃,此时其他主体无权启动再审程序(除非案件涉及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0.
本案系《民法典》施行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适用《民法典》第1176条“自甘风险”规定审理的第一案。《民法典》首次从法律层面将自甘风险规则确定为阻却违法性事由,本案二审纠正了一审法院基于普通侵权案件判定各方承担赔偿责任的错误认识,亦没有适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在各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司法调和,而是根据篮球训练的固有风险、当事人是否明知或应知该固有风险并自愿参加,以及活动组织者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等因素予以综合判断,最终准确适用《民法典》第1176条自甘风险条款并确立了相应的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交通事故中发生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失风险的不同,《交强险条例》第23条、《交强险条款》第8条第1款规定了交强险分项限额赔偿。而实务中,某些法院以上述条款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相冲突、不符合交强险基本立法目的为由,做出不分项限额赔偿的判决。但依据交强险的法律规定及其基本立法目的,可知其为违法裁判,缺乏法律依据,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法院应当依据现有的交强险法律规定裁判。  相似文献   

12.
论协议管辖制度采用公共政策例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时,英美法系国家法院有时会运用“法律选择模式”和“法规优先模式”公共政策否定管辖权条款效力;大陆法系国家通常运用诉讼法中的强行性规则限制管辖权条款在某些领域的运用,实际上也起到了与运用公共政策类似的作用;《法院选择协议公约》①明确规定适用公共政策规则。我国现行的协议管辖制度不足以维护本国法律适用及保护本国当事人利益,建议在协议管辖制度中采用公共政策例外。  相似文献   

13.
一、涉外民事管辖权冲突产生的原因: 涉外民事管辖权,不仅是涉外民事案件当事人和法院首先要遇到的问题,而且由于不同国家法院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将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实体裁判,因此,各国依其国内法规定了对涉外民事案件有无管辖权。为了扩大本国法的影响,保护本国当事人的利益,各国无不企图赋予本国法院较大管辖权。然而由于可能受到他国是否承认其判决或报复条款(如法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的不合理规定就曾招致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案件的审级制度实行四级两审制,呈现审级制度一元化、审级功能同质化、审级关系行政化的特点,存在终审法院的级别过低,终审裁判的终局性差,人民法院职能的混乱与缺失等不易克服的弱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院结构依审级由下至上呈金字塔形,实行三审终审制,凸现审级利益、平衡审级心理、上诉利益救济。实行以两审终审为原则,在特定情况下实行三审终审制,对重大和有原则性意义的案件以及特殊类型的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对小额诉讼的一审判决可允许当事人申请复核与上诉择一,其他形式的两审终审案件在上诉审程序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八十五条的适用李兴树,郑耀华(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185条规定:一审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上诉后,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判回离婚的,可...  相似文献   

16.
新《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是证据能力条款还是证据转化提示条款,应结合证据能力理论的基本法理进行讨论.即应将该条文理解为赋予了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证据能力。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并不绝对导致非法证据的排除.应在区分强制侦查和任意侦查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行政主体应当包含授权行政组织,但不宜涵盖纪检监察部门。对条文中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应作限缩解释,强调其与四类证据具有同质性。对现场笔录的适用,应区分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应证据形式.作分类适用。强化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要注意加强对瑕疵证据的补正和行政执法人员出庭。对瑕疵证据补正可以使用刑事诉讼法54条的规定予以补正;行政执法人员出庭作证可以参考《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二款的适用其他人员条款。  相似文献   

17.
从立法宗旨、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实务的角度出发,二审程序中的刑事赔偿不能作为二审法院量刑时的参考意见,但这并不影响赔偿行为在刑罚执行体系中作为减刑和假释的参考依据。应该通过加强一审中就赔偿与量刑关系的解释说明工作,优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以及适当引入人民调解等措施,尽可能地将刑事赔偿问题化解在一审程序中。  相似文献   

18.
围绕刑事二审出庭,从检察人员出席二审法庭的法律地位争议,二审案件审判方式的确定及监督,二审案件开庭如何“参照”一审程序,二审证据的补查及对刑诉法第189条第3款的理解、运用和监督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检察人员出席刑事二审法庭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督方法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相关实证研究表明,认罪认罚案件中被追诉人一审后提起的上诉多为没有实际理据的"空白上诉"。学界普遍认为"空白上诉"损害司法诚信与司法效率,于是提出了"禁止模式""限制模式""突破上诉不加刑模式"等应对策略。但是,着眼于当前司法实践,"空白上诉"主要侵害的法益并非司法诚信与效率,上述应对方案存在值得商榷之处。"空白上诉"系法院基于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情况,采纳量刑建议,作出了轻缓判决之后,被追诉人又对刑罚不满提起的上诉。这使得先前基于特殊预防刑减轻作出的轻缓判决出现不公。对此,基于控审分离原则的考量,"空白上诉"造成判决不公正的问题,宜由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提起抗诉予以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法院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是在法院内部具体落实民事审判权的一项制度(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34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是法院将其主管的民事案件进一步在法院系统内部的各个法院之间进行分工,以确定不同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受诉权限,最终将案件落实到具体的法院。民诉法第二章专章对管辖问题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