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令人叹服的两份答卷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中叶,整个西方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最低谷时期北美和欧洲约有5亿工人失业。而苏联却因为其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而得到幸免。这时的苏联还没有完全建立齐备的航空工业,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苏联积极向西方寻求帮助,而处于危机中的美国和欧洲经济界则视苏联为巨大的出口市场,并且试图将其受经济衰退影响的市场和资金转移到苏联身上。大量美国和西欧公司尝试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寻找贸易伙伴,这为苏联航空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从1932年开始,大批的外国公司涌入苏联,他们向苏联推销各式的飞机,可是,苏联人却从来不大批订货,每种只买上几架。不久之后,这些飞机设计上的出色之处便在苏联自己研制的新飞机上出现了,有的甚至是完全的照搬。他们  相似文献   

2.
赤色突防——苏/俄反辐射导弹的装备与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红军和他的继承者俄罗斯武装力量历来是一支特立独行的军队,在反辐射攻击方面,他们也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苏联时代还是现在,他们都不把反辐射行动看作是独立的空中作战,也不配备专门的防空压制飞机,而是要求“普遍具备反辐射能力”,也就是要求从前线歼击/强击/轰炸航空兵到战略轰炸航空兵的飞机都要能够进行反辐射作战。在他们看来,防空压制只是在战术层次上对空中作战的一种非专用的支持。 与西方一样,苏联及俄罗斯也十分重  相似文献   

3.
苏联东欧剧变之后,西方"苏联学"随着冷战结束,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在受到资助的力度方面都遇到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预见到苏联解体而备受诟病。但是,西方"苏联学"随着大量苏联解密档案的解密而出现复兴,摆脱了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困扰,与西方主流社会科学不断融合,与俄罗斯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苏联解密档案为西方"苏联学"的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使得一些长期争论的悬而未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有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东盟国家的人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人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变得日益突出。与以往一样,这次“人权运动”的发起者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这无论是因为苏联和东欧的剧变更坚定了他们把其价值观念推广到整个国际关系之中的信心,还是由于随着冷战的  相似文献   

5.
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在总结苏联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时,众说纷纭,甚至截然不同。实际上,这涉及到评价的标准问题。苏联70余年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最终却陷入了难以解脱的泥潭。在与西方国家的经济竞赛中,苏联虽然取得过某些优势,但却以失败而告终。苏联剧变恰恰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尽管我们不能完全以成败论英雄,但是仍然不能否认经济问题是引发苏联剧变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和因素。  相似文献   

6.
美、英、法、西德等西方国家对苏联与东欧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续到六十年代,有的甚至到七十年代初。它主要表现在广泛建立研究机构,组织和扩大研究队伍,出版书籍与刊物,整理图书资料。其原因是这些国家都需要清楚地了解在苏联与东欧所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件和问题看作涉及自己的国家利益,认为加强对苏联与东欧的研究是关系到本国生存发展的大事。主要西方国家怀着上述目的,对苏联与东欧的研究都给予了普遍的关注。然而,由于各  相似文献   

7.
隐蔽宣传行动是美国冷战战略体系的重要一环。冷战爆发后,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对苏联东欧集团实施隐蔽宣传行动的政策,并对苏联东欧集团实施了包括隐蔽的无线电广播、图书项目、释放气球、制造假消息、支持非政府组织活动和公共外交等大量隐蔽宣传行动。这些行动与其他公开宣传互相配合,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苏联集团受众的思想信念,激发了他们对现政权和社会制度的不满与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向往,传播了各地反抗的信息,对20世纪80年代末的苏东剧变起了十分重要的滴水穿石和煽风点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技因素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 ,苏联科技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但是 ,由于其封闭的体制、理论认识等原因 ,使得其科技发展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科学技术未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也是造成苏联解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原是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组建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是与苏联、东欧集团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相对抗的工具。冷战结束后,东欧集团瓦解,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的命运如何也成为国际舆论频频询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明确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大战略一直是建立在遏制理论基础上的,即挫败苏联的扩张目标以使苏联有朝一日不得不面对其内部的种种矛盾。此言不虚。具体来说,遏制战略不仅是美国和西方的对苏战略,更是美国事实上的国家大战略,更是被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奉为保障美国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全球权势环境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11.
寻求战略联合 1991年8月,在紧随共产主义者的政变失败之后的一次莫斯科群众集会上,我发表讲演,正式宣称了一个过去看来只是一种理想的事情:美国和其他西方民主国家已是民主俄罗斯的天然朋友和最终盟友,就如同他们曾是苏联极权主义的敌人一样。 事实上,伙伴关系是对俄罗斯和美国来说最好的战略选择。拒绝这种选择将意味着失去使民主、开放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和使  相似文献   

12.
民众的不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解体?迄今为止,这个复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为什么大多数苏联问题专家没有思考苏联民众不满的本质和意义呢?为什么观察家们如此迟钝于怀疑苏联体制的可行性?为什么他们对少数人的下述观点无动于衷,即苏联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沙土之上,而且到1989年,其体制已经表现出了开始解体的...  相似文献   

13.
对主权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之考察——兼论台湾问题刘国奋*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亦发生相应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专家学者、政治家在主权问题上掀起了新的一波论战,他们有的以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每一场革命都是一次意外。尽管如此,最新的俄罗斯革命应该属于最大的意外之一。在直到1991年的数年里,西方的专家、学者、官员和政治家没有一个预见到苏联即将出现的解体,因为当时苏联拥有一党专政、国有经济和克里姆林宫对国内和东欧帝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1986年2月25日一3月6日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 《苏联共产党纲领(新修订本)》, 《苏联共产党章程(新修改本)》, 《苏联1986至1990年和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报告》; 会上还改选了苏共中央领导机构。国际上对苏共二十七大的评价是褒贬不一。褒的说法有:这是"一次变革的代表大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它对西方世界是一次大挑战"。贬的说法有,戈尔巴  相似文献   

16.
黄立茀 《南风窗》2008,(16):54-57
1991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剧变:俄罗斯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相似文献   

17.
(四)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与七十年代中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七十年代中期,西欧对缓和依然是坚信不疑,在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上,他们对苏联做出了让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合法性。更糟的是,西欧一些国家还欢迎苏联逐步加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苏联对西欧的压力。七十年代末,西欧诸国及日本,如美国一般,开始进一步认识到缓和的严重局限性。这部分是因为美国的军事优势已经消失,因而他们日益希望支持中国以制止苏联的扩张。在中  相似文献   

18.
顾坚 《南风窗》2012,(15):77-79
此番土耳其政府在叙利亚问题上充当急先锋,主要是因安卡拉不愿西方再次主导地区问题的解决,而希望自己发挥更多作用,以便实现建立地中海大国的目标。6月22日,土耳其美制RF-4E侦察机在土耳其-叙利亚交界的海域被叙利亚防空火力击落。历史上因飞机被击落引发的纷争并不少见,如1983年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事件,当时苏联和美韩各执一词:苏联称是伪装成客机的间谍飞机,美韩则咬定是苏联无视人命制造的悲剧。今天的历史颇为相似,叙利亚坚称是对侵入其领空的土军机展开"自卫",土高层则在起初承认军机可能无意中误入叙领空之后,坚持飞机是在远离叙领海的国际空域被击落的。  相似文献   

19.
陶杰 《南风窗》2008,(21):54-56
当戈尔巴乔夫以为苏联解体、俄国人实行了英美推许的议会民主之后,一个走向自由市场经济的新俄罗斯可以赢得西方的尊重,却没想到换来的是冷漠的眼光。普京今日对西方的强硬态度,正是欧美十多年来对俄罗斯深层心理的歧视迫出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王晓夏 《南风窗》2010,(2):81-82
凭借着猫鼠游戏的技巧,苏联境内的作家和学者获得了有限的言论自由。因此产生的大量文艺作品也推动了苏联的思想解放,为后来者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