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明确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推动制度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具有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改革性等本质特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突出完成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上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只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土地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三权分置"是党的"三农"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对稳定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土地要素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完善农地产权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及配套制度和措施,通过立法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政策执行力,推进农地"三权分置",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在经历了前半程"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探索后,已然进入了十九大报告要求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后半程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基本实现乃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从理论的高度、用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要求进行逻辑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地制度改革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凸显。研究发现,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通过农民动员,协调分散的土地利益关系,使农村社会形成整合土地利益的动员式治理模式。实践中,地权持续扩张弱化了集体土地制度,可能导致农民动员失败,产生集体行动困境、基层治理灰色化等问题。农地制度改革路径之一是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基层组织适当的土地调控权,重新形成集体和农民的地权平衡关系,促进农民动员和形成善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执政理念和目标任务。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国家治理主体制定明确的国家治理目标和战略,引领和组织全体社会成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充分肯定中央政治局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与"13个坚持完善",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并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中的首要位置。新时代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位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制度逻辑依据,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农村改革创新实践进行的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必须放在我国"三农"工作大局中统筹考虑,以巩固提升农业农村基础地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基本目标并坚持"四不"原则;必须有利于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将其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未来,"三权分置"改革应重点围绕"地""粮""人""钱"四个方面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4,(10)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原有农地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提出将承包权与经营权再分离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抉择。一方面,通过坚持农地集体所有,稳定承包权,维系了农地固有的国家治理和社会保障的公法功能;另一方面放活经营权,容许经营权抵押,有利于释放农地规模红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土地基础和资金支持,满足了市场对于农地经济效用的私法功能追求。然而,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打破了原有的权利架构,分离后两权各自负载功能的差异,导致两权在归属不同主体时容易出现"两权角力,一权虚化"的窘境;而放活经营权,容许经营权抵押,则面临现行法律法规的阻碍和实践操作的难题。为实现两权有效分离,真正满足农民生存与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平衡农地负载的公私法功能之间的博弈,需要在理论上对分离后的承包权与经营权进行现代化再造,重建农地流转制度,在法律与政策上给予本轮农地改革全方位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两个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姊妹篇":一个确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个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国家治理能力表现在国家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国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社会各方参与基础上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公平正义性等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学界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种范式:一种是通过将公认的现代化原则融入到国家治理过程中,从而达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另一种是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制度改革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认为,一种更综合性的做法便是,将各项现代化原则融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执政党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之中,通过解决制度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作出了关乎全局、着眼长远、纲举目张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3.
征稿启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作出了关乎全局、着眼长远、纲举目张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20,(1):32-35
解锁"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坚定制度自信,彰显"中国之智"的制度密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为下一步发展开辟新境界、注入新动力,贡献了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农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农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基层党组织能否以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化,这既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着党对农村社会的领导能否真正实现的重大问题。根据嵌入性理论,文章认为,基层党组织面临农村社会结构变化、治理主体"多元"但"缺位"、农民价值取向多元化与趋利性并存、党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战略调整等现实困境,处于"脱嵌"状态。要及时排解这一困境,基层党组织需从组织、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重新嵌入农村社会之中,在双方有效互动中提升自身对农村社会的治理能力,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民社会"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对"人民"和"社会"分别都早已熟悉,但对把它们合起来形成的"人民社会"概念却是陌生的。"人民社会"的概念基本上是这次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创新出的产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理新常态的形成。"人民社会"就是一个"人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超越和优越"公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走向整体"人类社会"的概念。其中,"人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体。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就是"人民","聚集"是否就是"社会"。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尽快、尽准和尽善地把"人们"变为"人民",把"聚集"变为"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从政治发展视角对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体制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明确了改革方向,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突出了治国理政路径是以治理理念统摄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实现制度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一轮改革规划的总目标,这既是对执政党制度建设现代化提出的新使命,也是对执政骨干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四川作为全国的缩影,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正处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9000万四川人民正以自  相似文献   

19.
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推动制度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具有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改革性等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制度现代化,集中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突出解决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遵循了中国共产党把握执政规律之"真"、追求执政伦理之"善"、塑造执政形象之"美"的生成逻辑,构成了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与时俱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党内法规制度的实践逻辑,形成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理论注入新活力、使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阶段、为法治国家建设打开新局面、助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进入新境界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