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境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也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新内容。在网络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循主动出击、包容引导、渗透融合、疏堵相伴、软硬兼施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顺应网络发展的时代潮流,增强网络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有效应对信息网络传播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应从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等方面入手,切实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信息殖民主义、敌对势力网络渗透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的威胁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和控制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和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切实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4,(1)
在大调整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时代重大课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维护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年来,学界围绕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相应的对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概念的认识存在分歧,重复性研究较多,对策分析停留于形式,指导意见尚未形成,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年来,学界围绕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相应的对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概念的认识存在分歧,重复性研究较多,对策分析停留于形式,指导意见尚未形成,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一.主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局,也关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是稳定大局的需要,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并抓好理论武装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实效,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面对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新战场的客观现实,如何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有效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和侵蚀,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通读田海舰教授的新著《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我认为这是一本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都非常突出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发展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体现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高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积极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马克恩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牢牢掌握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动权,大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发展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空前复杂,面临各种严重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下的多元文化并存,大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程建设,打好舆论工作的主动仗,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  相似文献   

12.
对民主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做客观的分析,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的挑战十分必要;划清民主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界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构建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抵御民主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3.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复杂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日渐突出,为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兼顾国情世情的巨大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这其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更加重视和凸显人民性是价值归属。实现这一价值归属,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一直明确发展目标和归宿的人民性,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着力修复提升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勃兴引起传播模式、传播结构、传播环境的变革,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威胁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安全和稳定。当前,理性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积极探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策略,一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二要守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四要创新传播模式和手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5.
孔庆金 《世纪桥》2011,(23):86-87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日渐呈现出现代化、社会化、综合化、特色化、人性化、国际化、实效化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是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巨大冲击,其工作实效性受到多重制约。只有充分适应互联网开放交互的场域特性,掌握新型传播规律,变革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和方式,并构建相应保障机制,以提升其传播的解释力、吸引力、穿透力、持续力与辐射力,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真正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诸话语的逻辑圆融性、价值相容性、功能互撑性和现实通约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鲜明展现,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前提要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诸话语中,存在着一些不自洽的成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应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自洽性建设,逐步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不自洽性话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趋向完美.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及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力构成严峻考验。加强网络监管,利用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力,营造和谐网络环境,有利于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有积极影响,又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解决其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大众文化中的建设要求也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有积极影响,又和其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解决其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大众文化中的建设要求也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