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平台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必须要对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转型及青年社会化需求的必要选择。新教育形势下如何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全过程融入已成为高校探索立体化育人实践的关键命题。基于此,文章从中医药院校工作实际出发,围绕思维转变、体系建立、课程重构、实践反馈等方面提出策略性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正确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经历了起步、低谷、复苏、发展、创新五个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时代,高校德育要牢固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立马克思主义德育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筑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阵地,牢牢把握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全员育德、全方位育德、全过程育德、全要素育德。  相似文献   

4.
当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借鉴互联网思维,汲取其"创新思维、平台思维、共享思维、数据思维"的内涵和养分,积极适应时代变革。在培育和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尝试"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尊重大学生群体差异、搭建"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含金量等举措,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既是高校思政课智育功能的独特价值,又是高校思政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思政课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教学。不仅让大学生在概念辩证法与社会一历史辩证法的互动中,锻炼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而且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融为有机的整体,转化为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与人生发展的理论眼光与实践智慧。将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思维的规律”、“思维的体操”与“智慧的精髓”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化作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机制,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智育功能的科学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思维中注重用户体验、互动性强、强调简单专注的特征为新时期高校党员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党员导师制"教育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大胆创新高校党员教育方式,使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时代紧紧契合,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挖掘自身办学历程中的红色档案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助于充实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顺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抵御错误思潮的冲击。以红色档案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让红色档案走进高校思政课课堂,又要让思政课教学走进红色档案场域,同时以"互联网+"思维打造红色档案助力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当借助物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用先进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网络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利用翻转课堂、慕课、云平台等线上教育模式引导高校开展"互联网+"思政课改革,更有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使用主体,容易受到功利性市场的驱使,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高校德育创新是一个现实课题。文章在全面分析高校德育创新现实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科学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系统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采集部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实效样本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对思政课教学所产生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改革以及教学设计路径创新提供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11.
党建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的党建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高校"智慧党建"的独特功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因此,探索高校"智慧党建"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互联网+"的技术力量、文化载体的感染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共同探索高校党建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智慧政府"的建设提供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对推进社会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型,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来了机遇。因此,研究智慧政府建设应成为政府应对社会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并把其作为创新治理能力的手段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辉 《世纪桥》2023,(4):51-53
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举措。本文以“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智慧思政实践探索”课题为依托,基于调研,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智慧思政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环境搭建、教学设计、课堂打造三个方面进行智慧思政探索研究,以提供一种思路,助力高职院校智慧思政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在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其挑性战也不容忽视:教育者主体权威性面临被弱化的风险、思政课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思政课教学所必需的反思性遭到削弱。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及时抓住机遇、冷静应对挑战,使得高校思政课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群体,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型发展思想,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思政专业实践教学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思政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思政专业实践教学体制的应然设计思路:切实重视思政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革新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切实将学生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类媒体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微平台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在很多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载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一直是一份难做的工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微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受到了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文章针对高校"微思政"模式的构建路径和具体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构建"微思政"模式的措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了全新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5,(10)
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互联网优化升级传统企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时代下,铁路作为传统大型国有企业在改革转型发展中要抓住这个战略预期,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和理念创新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生产实践、管理思维,寻求一个具有竞争力的铁路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即知性德育模式。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在这种背景下,"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它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意识形态工作与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之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反思与研讨。改革开放前期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精神文明的同步跟进,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因此现阶段国家意识形态的重建应把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特别是已成为支配国人行为实践与精神生活之"无意识"的思想与思维方式以及外国先进的思想与思维方式纳入意识形态体系,以增进其理论完整性和说服力。最后,文章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重要、但较被忽视的侧面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扩展教学资源的同时,学生思想观念面临更大冲击;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面临职能弱化与角色缺位;在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使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一批高质量教材,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