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文化阵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地。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基本现状,并找到针对性策略: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加强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而引起的一股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根本特征的世界性文化潮流,是对我国社会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实证研究表明,文化保守主义已在高校师生中传播,并对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较大消极影响。文化保守主义影响高校师生的原因有社会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理论本身的迷惑性等,应对高校师生加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4.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既存在互补和融合,也不乏碰撞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如此。要卓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走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华民族的形式和风格,必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情感与心理特征。概言之,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土壤,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本文以人的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在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主流价值观、大学文化、三全育人格局、个性需求和校友资源等五个方面探索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以逆理论生长进程为路径,全面宣传学习、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靶向传播,精准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三是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灌输教育是在大学生中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针对当前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区,高校必须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相结合、直接灌输与间接灌输相结合、思想灌输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在大学生中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关涉的首先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形态本质、实践本性还是当前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来看,它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强烈的文化诉求,而文化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要寻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文化出口,以文化认同来坚实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潘小宇 《湘潮》2016,(1):36-37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当代高校肩负的历史重任。高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完善相关的机制,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人才队伍,建设传播的平台等途径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本文以人的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在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主流价值观、大学文化、三全育人格局、个性需求和校友资源等五个方面探索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理论创新的重要摇篮,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抵御资产阶级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3,(12)
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系列问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必要性,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任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路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大力推进实践和理论创新、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整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正确方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13.
确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合乎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并将此思想逐步按照法治的路径建立并推进。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的论述,从战略意义、目标任务、方向路径、工作重点等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7,(1)
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此做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的新境界。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的依据;提出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的内容;首提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大意义。当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较为复杂,表现在思想信仰危机、理论解读误区、多元文化消解、不良学风干扰、网络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透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各领域的学者着重从基本概念、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传播、大众化路径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研究,提出诸多颇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由于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些前提性学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使得很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问题仍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需要在总结近五年以来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扩宽理论层次和理论视野,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及其现实践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琳 《理论学刊》2002,1(4):8-11
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欧洲民族土壤里滋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 ,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而中国化 ,这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需要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 ,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世界性的理论 ,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 ,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 ;通过俄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中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得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传播、应用和发展,这一结合必须依赖一条科学可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主要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角度,从概念、思维、价值三个层面,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推进马克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路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同民间文化结合的路径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董树理 《世纪桥》2011,(9):100-101
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和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