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促进了生态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生态德育的理念应运而生。生态文化是高校生态德育的基础,对高校生态德育具有规范的功能、渗透的功能、凝聚的功能和认知的功能,为高校生态德育的构建提供了突围路径。高校必须借鉴生态文化理念,构建生态德育模式,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而且也是高校德育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德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生态德育包括精神、自然和社会三个维度。强化高校生态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核"、"实践为基"、"责任为重"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提升高校生态德育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用以人为本新理念审视高校德育实践,发现存在着德育主体认定的偏失、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德育定位导向的偏离、德育职能作用的偏虚等不足;高校德育工作应在贯彻以人为本新理念的实践中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网络主体性德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弘 《世纪桥》2009,(9):120-1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德育与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基本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网络在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高校网络主体性德育模式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建设网络德育信息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强化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郭岩 《世纪桥》2010,(11):149-150
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传统教育形式的完善提供了可行性的策略。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提升教育者生态文明的教育能力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和主力军。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磨练生态文明的意志,坚定生态文明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个性化教育因其能提升学生的优良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适应了信息社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在保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上,落实高校德育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有一定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各种社会主义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加强生态公民权教育,有利于弥补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内容的缺失,构建生态意识教育体系,增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效性,实现更高水平人权保障的目标。高校可通过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环境建设、社会实践等加强生态公民权教育。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兴起,人类也将因此进入“低碳时代”,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传统德育应由传统的人际德育向新型的生态德育转变。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和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传统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高校德育生态化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与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感受自然美、在自然中陶冶自我情操的能力,以真正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与高校德育是相需相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首先提出以生命教育促高校德育的必要性;其次指出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缺乏的表现;最后指出以生命教育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途径:将生命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出发点、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校的德育功能、德育体系、德育主客体的作用、德育环境和德育目标等方面对教育产业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促使人们认真思考教育产业化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重新审视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与高校德育是相需相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首先提出以生命教育促高校德育的必要性;其次指出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缺乏的表现;最后指出以生命教育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途径:将生命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出发点、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高明  陈美玲 《世纪桥》2007,(2):155-156
当前,高校德育与变化了的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直接表现为高校德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弱化,德育工作者时德育规律不了解。德育实效性不高。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解读高校德育过程规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普及阶段。学分制的本质要求高校德育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求高校德育在思维方法和理念上树立主体专业化与泛化并重的观念,树立德育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并重的观念,树立在德育的方式、方法、载体、途径方面灵活多变的观念。总之,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德育应该采取民主型的制度管理和普遍渗透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黄志军 《湘潮》2015,(1):40-41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莫勇 《山西青年》2023,(20):43-45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必须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各领域、全过程。文科类高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本,准确把握文科类学生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契合点和兴趣点,从国防教育工作思路和载体等方面,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提升的学习体系建构,通过调动兴趣、吸引参与、增大黏性、形成体系的浸润式国防教育新模式,不断完善和提升国防教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6.
构建高校德育创新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和谐社会的要求,要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高校德育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非常严峻,种种心理障碍严重地威胁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整合起来,为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林强 《党史文苑》2007,(6):77-78
构建高校德育创新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和谐社会的要求,要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高校德育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从更好地提升与完善德育实践这一层面提出了高校德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传统德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以致出现低效甚至无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把体验式作为德育的新途径,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