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禹康 《世纪桥》2012,(10):45-49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为了慰劳祖国抗战军民,南洋华侨首领陈嘉庚亲自组织并率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会回国慰劳团(简称“南侨慰劳团”),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通过对战时国共两党的近距离观察,陈嘉庚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官员大失所望,对毛泽东的中共及延安军民则大加赞赏,并作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军民和华侨的抗日斗志。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3.
这里的“天”不是自然界,而是特指人民群众和前进着的历史。陈嘉庚,一个对祖国怀着炽烈的爱,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事业的华侨领袖,1940年回国慰劳考察。他到了重庆和几乎全部国统区,也到了延安;他得到了强烈的感受和鲜明的对比。无党无派的华侨老人,从此作出了坚定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4.
习骅 《学习导报》2014,(24):35-37
对于政治家来说,吃饭也是政治。抗战时期,蒋介石、毛泽东先后请爱国侨领陈嘉庚吃饭,产生的严肃政治后果,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一1940年春,旅居新加坡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带着南洋广大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第一站当然是战时首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客人满意。他这样要求是有原因的。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老华侨,著名的厦门集美学村就是他用一生的积蓄捐献的。  相似文献   

5.
延安晤面 1937年,国内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海外华侨掀起了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热潮.陈嘉庚先生领导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选送华侨司机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为祖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  相似文献   

7.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述这样一段往事。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抗战军民,分别来到重庆和延安。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银元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之后,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这一顿饭,只花了1.5元钱。  相似文献   

8.
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曾昭铎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陈嘉庚——哗侨旗帜、民族光辉》是一部弘扬华侨领袖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品情操的好书。 该书内容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陈嘉庚一生富于开拓、勇于进取、善于捕捉商机创办实业的精神。 1890年陈嘉庚17岁时,第一次出洋新加坡习  相似文献   

9.
赵赓 《党史文汇》2012,(6):49-52
(一) 1940年初,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发起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慰劳视察团成员先行出发回国,陈嘉庚本人及随行四人则于同年3月25日乘飞机到达重庆. 因为陈嘉庚对华侨界有巨大号召力,领导华侨筹赈作出过很大成绩,所以蒋介石政府动员了党、政、军200多个单位几千人在政府大员和蒋介石私人代表的带领下到机场欢迎陈嘉庚. 蒋介石为了博取陈嘉庚的欢心,在重庆一地即准备用8万元经费进行接待,包括举行一系列大小宴会.  相似文献   

10.
"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杂在勤务兵中,狼吞虎咽吃了个饱。"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他当时就感慨":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79年,邓小平的一段话,仿佛是对陈嘉庚感慨的"解密":"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2月,日军攻陷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被迫辗转迁往印尼爪哇岛。由于日军悬赏100万元搜捕,途中险象环生。避难期间,陈嘉庚心系祖国抗战,置生死于度外,写下鸿篇巨制《南侨回忆录》,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危难志更坚》表现陈嘉庚的伟大襟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2.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邀请,从新加坡回国。此行原先只打算在国内游历一番,看看新中国,好回南洋向侨胞报告,井无回国参政之意,因为“愧国语不通,政治不懂,文学钱陋”。后来在周恩来等中央负责人和各界知名人士竭诚举荐下,终以海外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及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扩大新中国在海外的国际影响,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一个叫集美的小渔村。这个小渔村在教育、文化上的落后状态,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也是他日后决心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的最初动力。出身于华侨世家的陈嘉庚从17岁开始侨居新加坡,从1904年到1934年一直在新加坡经营工商业。由于他重视市场信息、重视信誉、重视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到1925年他在  相似文献   

14.
<正>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宴请过华侨领袖陈嘉庚。两顿饭产生的政治效果,足以说明什么是"人心",什么是"最大的政治"。1940年春天,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带着南洋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蒋介石对陈嘉庚一行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国民政府成立了由20多个党政军重要部门组成的"欢迎委员会"。尽管当时财政拮据,但  相似文献   

15.
1940年夏初,正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陈嘉庚先生肩负南洋华侨重托,从千里迢迢的新加坡,回到祖国慰劳考察。在重庆期间,他会见了许多国民党要人,也会见了中共参政员叶剑英、林伯渠、董必武。陈嘉庚在与叶剑英等人的坦诚交谈中,用了几句别开生面的比喻,阐述了他和共产党人之间的共同点。他说,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过你们共产党员革命的目的,辛辛苦苦,流血牺牲,也不过是为了改造社会,使国家好,民族好。我呢,这些年来也挣了一些钱,都拿来办学校,所谓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我的希望也不过是要社会好,这一点初心,我想我和你们共产党人改革社会的动机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侨领陈嘉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嘉庚先生长期侨居新加坡,是一位热衷于兴办家乡教育等公益事业的爱国者。1910年,36岁的陈嘉庚在新加坡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积极募款资助孙中山和福建省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7.
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的集美社,17岁时往新加坡,在其父经营的米店里学习经商,以后相继经营了菠萝厂、橡胶园、熟米制造厂等,成为一个在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的企业家.189 3年陈嘉庚首次回国,见到“政府腐败,国弱民贫,教育颓废,不  相似文献   

18.
吃喝知盛衰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八次全会的讲话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是在败国败家。”吃喝玩乐是奢的一种表现,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吃喝知盛衰。1940年,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花800元大洋请他吃了一顿山珍海味。在延安,毛泽东主席也请他吃了一顿饭,除了一只炖鸡外,其余都是战士们自己种的菜。毛主席指着鸡说,这是房东老大娘听说有贵客,特意把生蛋的母鸡拿来招待你的。陈嘉庚听了,当时就哭了,他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话:“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  相似文献   

19.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874—1961),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集美(今属厦门),是我国杰出的华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支持过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后来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他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1940年5、6月间的延安之  相似文献   

20.
“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杂在勤务兵中,狼吞虎咽吃了个饱。”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