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涉及到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改革和超越,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继承和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开放和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30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以来能够实现与时俱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正确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继承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根本之点;二是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三是创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致力推动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持中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了治国理政的理念思想战略.这一创新过程,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和理论特质:一是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二是把握明确的目标导向;三是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经验教训,都是与"双和"理念交织在一起的。"双和"理念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中长期未能得到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为"双和"创造基本条件以至于"双和"逐步获得观照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跃迁:从理念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和"命题已构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从模式层面上,中国已在实践中构建起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模式。从"双和"视角透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研究王造时的政治思想——其有关国家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可以加深了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在英国师从拉斯基对费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之后,王造时形成了一些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是反帝反封建,需要的是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待民主革命成功后,才能逐渐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在政府组织方面,实行责任内阁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实行单一制;应该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来领导民主革命。本文以其早期国家理论中的“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意蕴可以从历史、理论及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来分析。历史逻辑:这一理论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来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和运用,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实践逻辑:这一理论是在解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问题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阶段.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进一步推进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三个明显的特点:(一)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形成了分析、回答"基本问题"的理论范式;(二)突出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三)及时地回答了实践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后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理论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论。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体现。这一理论的形成,是20世纪后期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变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试就邓小平思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意义作一分析。一、邓小平思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与善于理论创新的党.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形成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个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着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实践智慧、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使命担当,历史性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性地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权,推进一系列新经济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创生性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阶段论、实现方式论以及国际关系论,振兴了科学社会主义;四是创制性地肯定党的领导地位,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确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模式,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三大疑难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问题,前者是元概念,后者是派生概念.派生概念要以元概念为前提,但派生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要求我们从其特定的角度和规定对元概念作认识和理解.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应该包括"毛泽东思想"中的相关内容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所形成的正确认识,所提出的宝贵观点,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否与"毛泽东思想"相对应问题,按照历史事实,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对应,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报告再一次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项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目标的保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贡献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需要民主的形式。”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只是一种手段”。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也是要“消亡的”。 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不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列宁认为这个思想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其二,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消亡。”列宁在这里阐明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民主,才能巩固政权,才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后来列宁又进一步强调:“彻底的民主制度就变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七一"讲话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一是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任务理论的创新,提出党的建设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和两个"历史性课题",强调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并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二是关于党的性质理论的创新,把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吸收新党员标准与坚持党的路线纲领有机统一起来.三是关于党的宗旨理论的创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具体化为"始终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同其实现的途径、手段直接联系起来,要求坚持"三个一致性"原则.四是关于党的纲领理论的创新,进一步细化党的最低纲领的观点,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三大外部挑战"、"两大内部转变"和"一个新的起点",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这些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新的理论突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可表述为"明确三大目标,抓住第一要务,确立三个保障,把握三者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一系列理论贡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色是高举旗帜与开拓创新的统一,坚持"一个中心"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部论述的思想核心、理论归宿和精神升华,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这一思想定为党的长期指导思想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一是关于“跨越思想”的内涵,主要有“苦难跨越论”、“制度跨越论”和“阶段跨越论”三种观点;二是关于“跨越思想”的理论性质,主要有“设想论”和“推导论”二种观点;三是关于实现跨越的条件,主要“具体条件论”和“一般条件论”二种观点;四是关于“跨越思想”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没有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和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跨越思想”的科学性证实.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主要有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对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并在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一是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给出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路径;二是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引领青年的道德情操教育,并给出践行的路径;三是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基因,进而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获得充分的运用与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根本要求;二、邓小平建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问题;三、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指明了正确方向;四、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飞雪 《世纪桥》2015,(12):31-32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源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它镶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共十八大的理论和实践中,二者从不同的维度深化和拓展了这一理念: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价值追求;"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人们的当前需求;道路路径涵盖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人的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江泽民努力探索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形式等,领导发起了国企改革的攻坚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江泽民积极把握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努力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同时他明确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确立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他还致力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扫清国企改革攻坚战的思想和行动障碍。此外他还强调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实现党的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纵观我国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有三点思考:一是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二是理论创新将为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三是改革成效的关键在于政策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