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地域性的民族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转化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际遇和现实境遇。以世界历史眼光来审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所蕴含的理论逻辑和历史价值,是关乎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中国参与推进世界历史进程自觉性,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场域中的真理之路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作为理论指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第三,有着几千年社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理论参考》2009,(11):15-16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必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内涵,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前者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后者是一种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李捷 《理论视野》2009,(12):46-48
从根本上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两条。一是能否坚持用实践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能否用正确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换一个角度讲,前者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后者是要搞清楚怎么样把马克思主义跟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两者合在—起,核心是要解决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李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提出了“进步思想、健全体魄、科学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其中的根本地位;主张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系统地阐述了骂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伟光 《理论参考》2009,(11):62-64
艾思奇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百年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理论命题,创立了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思想方法。习近平“两个结合”思想方法的原创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创立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新范式,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话语表述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高度重视和多维解析,建构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完整的动力机制;坚持系统思维,规定了在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科学回答“四个之问”中,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进行了几十年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前提;普及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核心;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与通俗化的结合是关键;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双向推进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9.
戚中华  陈明华 《学理论》2010,(26):11-13
分析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载体的现状,论述了中国红歌会的含义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指出"中国红歌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型载体。并从要对红歌会进行艺术包装,使其时尚化;要让红歌会走进每个城市,使其全国化;要加强红歌手后期市场开发,使其道路明星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中国红歌会"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型载体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稿约     
《理论视野》2009,(8):F0002-F0002
《理论视野》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面向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重点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努力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水平;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需要和相互制约,由于理论与实践各有其性质、特点和要求且具有异质性,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各有其性质、特点和要求且具有间距性,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各有其性质、特点和要求且具有不同步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基本原则和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方式必然形成其内在张力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大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主要包括异质性张力、间距性张力和不同步性张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反思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历史性变化的重要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重要动力,是批判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坚持实事求是,目的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动力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方法是群众路线,载体是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90多年来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理论视野》2009,(4):F0002-F0002
《理论视野》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面向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重点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努力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水平;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并对社会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作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14.
殷倩  于安龙 《党政论坛》2012,(21):11-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根据历史实践主题的变迁,历史地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个将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提升为具有鲜明主题特征及指导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掌握精髓,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矛盾;正确处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总结了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同志们:今天,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的工作者们齐聚中央党校,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回顾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百年征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实现三者的整体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9.
80多年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从实践层面讲,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找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层面言,就是在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现实需要,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