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浪儿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特殊弱势群体,不仅得到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而且逐渐成为社会工作实务中最重要的一类服务对象。将社会工作引入流浪儿童救助领域,对推进流浪儿童救助事业科学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本文以N市救助管理站为例,在总结该站的社会工作应用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社会工作融入救助保护工作中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应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流浪儿童问题日渐突出,但目前对于这一群体的救助与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尝试从社会工作的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采取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实施的是以机构救助为主流模式,但这种救助模式存在救助能力不足、救助方式被动化、程式化,难以满足流浪儿童的根本需要等局限性。国际社会已有的矫正模式、康复模式、预防模式、人本救助模式等四种模式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对流浪儿童救助经历了从强制性向预防性、回归性转变的过程。在理解我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本土化的“预防—救助—回归”三位一体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4.
救助流浪儿童彰显了人权的进步,是国际人权法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重要体现。中国流浪儿童救助制度在保护流浪儿童、使他们回归家庭与社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中国现行救助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专门性的流浪儿童救助规定、救助范围不足以把所有需救助的流浪儿童涵盖其中、救助措施未涉及对流浪儿童的教育等。应当认为,这些缺陷已经影响了其现实价值的实现,需要对此予以适当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的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救助中心内的流浪儿童在教育基础、教育需求和学习愿望方面差别很大,以救助中心目前的师资和场所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有相当的难度,但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对救助中心教育职能的认识和定位方面。救助中心必须向流浪儿童提供教育服务,但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应该以利于其回归家庭和社会为导向。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分类分层教育,分类分层教育模式有助于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浪儿童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其形成具有制度性原因,它与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关,与某些家庭的贫困化、解体和解组有关,也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有关。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需要进行新的制度建设,也需要完善救助保护系统,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应实施社会工作制度,从而加强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关于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行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儿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是文化课教育,未保中心的教育职能应该定位为受助儿童教育的组织者而不是实施者。对流浪儿童的教育要学校教育和机构内教育并重,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是必要的,但需要将这些服务延伸到其家庭、社区和学校。要根据流浪儿童的特点灵活地开展工作,个案工作要避免急功近利,小组工作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而心理评估的重点应该是长期滞留的儿童。  相似文献   

8.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流浪儿童救助中,我国政府一直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是存在救助面狭窄、救助水平低下以及救助效果不佳等问题。文章从最大限度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提高流浪儿童救助水平、为流浪儿童救助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探讨了构建新型的流浪儿童救助机制——社会协同机制的必要性。同时,在借鉴英国、越南等国救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构建社会协同机制的理念支撑,建立包括家庭、社区及社会组织等主体在内的网络支持体系这一核心和关键,以及发展社会组织这一根本保障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流浪儿童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着重加强:解释流浪儿童的宏观成因,探讨如何将"儿童优先"的原则落到实处,研究救助保护中心的定位,加强对目前在街头流浪的儿童的研究以及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评估研究,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作为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流浪儿童自身特殊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点,需要中心在救助过程中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并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流浪儿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况,为流浪儿童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突发性事件精神救助的优势整体上说是其相对于心理学等学科而言,切合了突发事件的社会性内涵。其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其专业价值、专业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受害者的社会资本恢复和社会性恢复。而专业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专业和职业,只有当其成为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才能在制度层次上使得精神救助成为社会性突发事件,乃至人们相关需求的常态服务。  相似文献   

12.
儿童流浪行为分析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有社会结构变迁、家庭功能失调的影响,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个体适应不良的结果,因此解决流浪儿童问题需要运用综合发展的策略。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我国流浪儿童保护机构应有的干预策略包括机构内的行为、学业和就业辅导,机构外的家庭维系服务和社区安置,从而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公安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护送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场所。据此,在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活动中,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负有护送流浪未成年人到救助场所的义务。这种护送行为属于授益行政行为和行政法律行为,并可分为应申请行政行为和依职权两种类型。护送行为的对象包括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和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对违法护送行为的救济主要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根据《暂行办法》和《意见》的要求,针对我国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并参考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我国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可以尝试采取整合模式、分离模式或混合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均需要加强以证据为本的实践和研究,推进《暂行办法》和《意见》的实施和落实,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和积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收容遣送工作转化而来的救助管理工作,需要大量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推动其在理念、方法、模式上向人性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和完善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引入和使用的前提。文中以南京救助管理站的探索经验为基础,提出专业社会工作岗位体系的设想,以供救助管理机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平等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利与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青少年就业的扶持力度,但是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现实情况下,福利机构特殊青少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专业方法助人自助的学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介入福利机构特殊青少年就业指导,做好他们职前的准备和职后的追踪服务,这对促进福利机构特殊青少年的就业和国家的民生事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地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新疆形象"和民族感情的社会问题,自治区开展的"接流浪儿童回家"行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救助工作还面临很多困境和挑战。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尤其要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加强有关流浪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立法,制定对违法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的地方性法规;另一方面,要严厉惩治拐卖人口犯罪,完善《刑法》关于拐卖人口犯罪的规定:取消拐卖妇女、儿童罪,恢复拐卖人口罪,取消拐卖人口犯罪中"以出卖为目的"的规定;加强内地与新疆公安机关的协同合作,做好关于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的幕后犯罪团伙的情报分析工作,使打拐惩处机制制度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8.
灾后儿童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在遭遇重大灾难性事件后会出现巨大的心理创伤,需要及时的疏导和救助。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可以对儿童灾后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方法从儿童自身以及家庭,同龄人群体等外部环境对儿童心理展开救助,帮助儿童释放压力,疏导情绪,尽快地使自己重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访谈调查和文献法了解的流浪儿童外流时间(年)为〈0.5、≥0.5、≥1.0三者人数之比约为:5:2:3。流浪儿童外流时间的长短与其外流原因、家庭结构、外流期间生活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其对家庭的“眷恋”程度、对流浪认同的思维“定势”程度、使用立足手段之一的“撒谎”高明程度、受社会副文化、反文化的影响程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鉴于多种原因,应当确立流浪半年以内的流浪儿童为分类救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文中通过对湘西州实地走访、资料查阅、座谈交流等方式,围绕救助管理照料服务、救助寻亲等七个方面关键环节开展调研,总结了救助工作亮点,梳理了救助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对改进当前救助工作做出了积极思考,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