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从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转型时期,民初对抗性的央地关系是制约国家转型中的突出问题。民初的央地关系先后历经辛亥革命时期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失控,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地方权力对中央的架空,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此消彼长三个发展阶段。民初央地权力关系的历史演变既受国家转型的深刻影响,也严重制约着国家的现代转型。近代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具有高度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中央集权政府,打破地方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有效地对整个社会进行整合,引领国家实现现代转型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张树平 《探索》2020,(1):50-65
国家、议题与政策的互动是理解转型中国国家能力建构的重要视角。当前中国以三大攻坚战为典型代表的政治议题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多领域相互交叉的节点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国家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议题偏好,共同塑造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能力。政策能力是议题能力的延伸,交叉指向的议题设定决定审慎平衡的总体政策取向。中国作为特定现代国家的国家形态赋能于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政策能力,而交叉指向的议题塑造与审慎平衡的政策过程又影响和改变着当前中国国家形态的现实构造。在议题、政策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发展与治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理论与价值、政策与制度、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规定的政治发展景观。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文化治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地位、动力、目标、标准、原则、保障、安全、创新、产业等九个方面内容。邓小平对文化与经济、文艺与政治、"二为"与"双百"、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文化革命与文化创新等六大辩证关系的思考与解答成为其文化治理理论的核心议题。邓小平文化治理理论是推进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风向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心骨",是实现"文化梦"的指南针。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图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互动为视角,探讨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研究不同阶段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这些阶段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和现实影响,并提出对改善我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国家自主性作为现代国家的本质属性,是指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超越于社会利益集团,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目标而自主行事。国家自主性包括国家能力和国家对社会的超越两个因素,二者对于国家自主性来说,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行政与法的关系问题,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本文对行政与法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行政与法关系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提出行政与法不应是消极对抗的关系,而应是积极合作、良性互动的关系.法与行政不应该成为敌人,而应该成为朋友,法律能够和应该做的贡献应是创造而不是破坏;行政在运作过程中,应该守法与自律,在"法律空白"地带和法律有漏洞之处,行政要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要以实现公益和私益的最大化为宗旨发挥其能动作用,并推动法律向健全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科学批判,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首先是国家的问题(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的问题),然后是市民社会同国家两者的关系问题,最后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精辟论断.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涉及经济范畴,而且也涉及政治范畴,对我国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王英津 《唯实》2009,(12):82-86
西方国家的自决观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对自决权的性质、适用范围和内容,有着不同的主张。他们的自决观始终以西方国家的利益为核心。对于当今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关于自决权的新理论,我们应保持应有的警觉,防止陷入他们设计的“理论陷阱”。  相似文献   

9.
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来,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一个共识是应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进一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就要研究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便从中获得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7):18-19
长期以来,我们讲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常用“国家管理”一词,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一系列新概念。治理与管理虽非截然对立,但有原则性不同,至少有以下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是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的共同空间,也是一个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空间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折射出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即开始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变.探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庆五 《唯实》2008,(1):15-19
体系的性质决定了奉行这个价值体系的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前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层结构说明它可以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然而,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做到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引领,就必须根据这一内在的复杂逻辑结构进行多层次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结构,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一个多层面结构。这个多层面的逻辑结构犹如多层面的同心圆,最中心最核心的层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而正是这个最核心的层面决定了这个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与社会在本质上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根据中西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国家回归社会是逻辑和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王志立 《世纪桥》2007,(11):58-58,72
将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作为中国管理体制改革的建构方向,即着眼于通过社区建设来探索我国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合作模式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而实现我国"强国家-强社会"的政治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政治性是国家审计的本质属性。从历史上看,国家审计由政治权力派生,服务于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原生的政治属性,这是审计政治学的逻辑起点。从制度层面看,国家审计是公共授权关系与公共受托责任的统一,它决定着国家审计政治属性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范畴。从实践来看,国家审计政治逻辑的价值诉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主导下的新加坡社区建设: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后,新加坡伴随看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宏观引导、资金支持和统筹规划紧密结合,同时政府鼓励非政府组织(NGO)积极参与,政府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多元、和谐、文明社区的发展.作为后发达国家的代表,其现代化道路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建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是面临着新格局中的全面改革,本文立足于这一视角,探讨了这一改革的过程及其应有的法律化取向。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研究是西方政治学研究者的重点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一种话语,向纵深方向拓展。检视西方社会研究,可以总结发现它的发展有三大流变过程:从“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到“与政治社会的同义”,从“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到“多种属性的赋予”,从与“经济社会的分离”到“文化与公共交往领域及第三领域的拓展”。在三大流变中,其核心议题一直在围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形成了合二为一、二元分立和胶合互动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门禁社区成为很多城市居住方式的一个共同特征,并引起了多门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社会结构视角解读门禁社区的生成和效应,挖掘门禁社区在这一过程中既作为因又成为果的复杂现象,进而更好地寻找到对门禁社区的包容性治理。即从消费结构差异、团体格局失衡和社会阶层极化等方面深究西方门禁社区生成的社会结构原因,并剖析门禁社区社会效应背后有关社会安全、平等和公共空间危机的深层机理,在此基础上试图更新门禁社区治理的现有理念。中国的门禁社区也同样不能在社会结构之外独立生存,并与西方门禁社区存在诸多共性,在治理过程中也需要包容性,不能实施一步到位甚至激进的公共政策,而要寻求社会与门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观察和研究社会治理的重要视角。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单一主体管治、以政代社管理和政社互动治理三个阶段,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局面,只有正确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逻辑规律,才能准确定位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和责权,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良性互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