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精英是农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地方内在资源与文化底蕴了解充分,在农村内源式扶贫,特别是关注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探求地方特色反贫困路径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通过个案研究发现,他们在产业合作、社会资本共享、转变贫困人群观念等方面对提升贫困者自我发展能力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同时,贫困地区面临的人力资源流失、贫困者主动意识缺失及过度心理依赖等客观问题,使得精英扶贫难以实现最优效益。为此,需要整合乡村精英的力量,加强多元主体扶贫参与机制建设,以实现受援者自主能动发展为目的,促进农村内源式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城市扶贫政策体系是一种消极的反贫困策略,贫困者自身的资产、优势、主体性及能动性皆被忽略了,优势视角下的反贫困社会工作新构想主张在保留现行低保制度基础之上增加鼓励贫困者积累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充分挖掘其个人优势和环境资源,提升自主改变能力,建设包容、接纳、支持、互助的社区环境,由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反贫困工作,充分发挥贫困者的能力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产生城镇贫困问题 ,主要原因有体制转轨、工资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再就业培训与指导缺失或严重不足、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不健全、城镇贫困者个人禀赋与家庭因素等七个方面。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基本对策是 :广开就业门路 ,提高社会就业率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创新扶贫制度 ;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反贫困经验 ;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工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在城市,由城市现代化带来的城市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以及“单位体制”的逐步瓦解,引发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兴起。1991年国家提出“社区建设”的思路,强调政府减少干预,居民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发展社区服务,增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实现社区多元主体的共治局面。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城市扶贫政策体系是一种消极的反贫困策略,贫困者自身的资产、优势、主体性及能动性皆被忽略了,优势视角下的反贫困社会工作新构想主张在保留现行低保制度基础之上增加鼓励贫困者积累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充分挖掘其个人优势和环境资源,提升自主改变能力,建设包容、接纳、支持、互助的社区环境,由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反贫困工作,充分发挥贫困者的能力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低效性,建立了贫困者群体之间以及贫困者群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及其复制动态方程,并对动态方程作了分析与讨论,得出了博弈模型中各博弈方的进化稳定策略,分析影响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能力、权利、制度:精准脱贫战略的三维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转变的战略规划。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所涉及的内容和价值却有很大的区别。精准扶贫强调的是发挥扶贫主体的作用,通过扶贫主体帮扶贫困者脱贫,而精准脱贫意在通过一系列的脱贫机制使贫困者具有自主脱贫的能力。可以说,精准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铺垫和前奏,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的导向和升华,二者结合构成了当下中国整个扶贫议程的基本内容。本文意在揭示贫困的本质根源基础上,着重探讨精准脱贫战略的实现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真正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并不在于仅仅以数字表达的种种脱贫指标,而在于能否建立健全体现精准脱贫战略精神的具体实现机制,只有科学构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诉求的能力脱贫、权利脱贫、制度脱贫的三维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进而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系统分析成都市政策性城市新移民与城市本地居民的健康相关社会资本现状。结果表明,政策性城市新移民的总体社会资本得分和单项社会资本得分均低于城市本地居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政策性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资本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社会资本影响健康的作用路径模型,提出了提升政策性城市新移民健康相关社会资本的建议,为制定提高政策性城市新移民健康水平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9)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步步加深,我国养老需求旺盛与养老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成为百姓、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养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基层政府及其下属的各个社区的实践之中。山西省阳泉市下站街道官坊街社区探索出的"结伴养老"模式,以尊重老人的意愿为第一原则,充分挖掘老人自身的可行性,依靠老人自身的力量将自助、他助、互助结合起来,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更实现了以老帮老、以老养老、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范式研究的兴起,引发对中国城市街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与考量。社会资本的不断下降,重要原因在于城市街道办事处职能的“错位”与“越位”,这制约着社会资本的提升。弱化乃至最终撤消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职能,构建公民主动参与的网络,形成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机制,成为当前提高社会资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本文首先分别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其就业实现模型 ,然后通过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这一理论工具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 ,认为以人力资本积累的本科毕业为临界值 ,在本科以下 ,由于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较大 ,社会资本的就业贡献率大于人力资本 ,而在本科以上则刚好相反 ,本科水平本身则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重并重的状态 ;最后文章认为 ,伴随着整个社会学历层次 (或者说人力资本存量 )的提高过程 ,社会就业中的人力资本临界值也由中专、大专向本科以及不久的将来向研究生转化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城市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背景下,不同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解释这一差异需要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作为认识社区公共产品提供和集体行动形成的重要视角,与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基于上海市H街道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以社会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资本,能够较好地解释存在差异性的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有力提升居民参与的意愿,推动居民的参与行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绩效.  相似文献   

14.
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商扶贫突破了贫困区域与微观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基础与稀缺资源依赖",对于传统资源要素与发展方式展开"碎片化"分解基础上的"重构",有利于实现助贫节支增收目标。要实现电商扶贫模式减贫功能的有效发挥,应明晰电商扶贫模式作用机理,直面影响电商扶贫功能实现的政策定位、服务体系约束、模式异化等问题,采取"把握电商发展规律,优化电商扶贫机制;夯实产业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注重精准扶贫,加快电商立法"等措施,规范电商扶贫行为,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贫困治理过程是不断追求扶贫效率提升的过程,精准扶贫理念下,扶贫效率被放在核心位置,PPP模式旨在提高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在扶贫领域推广PPP模式是扶贫改革的重要方面。PPP扶贫模式是PPP模式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具有多方面的效率性,也有其特征、运用原则及难点。提升PPP模式扶贫效率,需要充分保障社会资本的适当利益,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贫困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扶贫对象的项目参与度,创新PPP扶贫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理性选择范武和新制度主义范式等都未能完全地诠释城市社区治理绩效.而社会资本的解释范武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社会资本核心要义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与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培育城市社区中的信任和互惠规范、建立公民参与网络成为生产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文旅资本下乡是目前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文旅资本下乡中产生的冲突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对于文旅资本下乡过程中所产生冲突的解释,必须从文旅资本下乡“田园幻象”需求下的动因、地方政府在“晋升锦标赛”的压力下推动出发,理解文旅资本下乡在乡村和城市舆论场中冲突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下现代性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乡村场域中“外来者的困境”和城市场域中“乡村的他者化”两种社会现象。而化解冲突方法的根源在于推动乡村现代化,减少城乡差异。具体化解途径可通过扩大村民创收途径、提升文旅项目持续期,促进村民与消费者良性互动、构建复合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2)
社会资本对于推进社区治理的良好高效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作为社会资本组成要素的信任要素则对于社会资本整体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中,信任要素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发挥调节效用。一方面,对个人而言,通过构建信任网络集体行动困境得以解决,个人的身份资格和人际互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对组织而言,信任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更带来了整体社区治理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以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存在精准扶贫团队专业能力欠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主体性不足、贫困对象缺乏精确认定等问题。与其相比社会工作在资源链接、助人方法、助人理念等方面有自身专业优势。在精准扶贫的具体介入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采用多元化的介入策略,将项目运作与培育社会组织相结合;将扶贫、扶智、扶志三者相结合;将外展服务与社会服务整合相结合,共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对民族地区扶贫的介入中应注意文化敏感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70年减贫实践,中国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中国减贫的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减贫探索阶段、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村级扶贫推进阶段、精准扶贫阶段。中国减贫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坚持制度优势与政治优势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相结合、坚持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外部帮扶与自主脱贫相结合。中国减贫具有彰显中国制度优势、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丰富世界减贫方案、推进全球减贫进程、创新国际减贫理论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