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岳春燕  ;李红兵 《前沿》2014,(13):151-152
兵团文化是兵团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兵团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的精神归属与价值选择,也是兵团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当下,兵团文化面临着现代性的侵入、官德失范、教育缺失与自身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等困境,新一代兵团职工对兵团文化的认同有着与其父辈明显的差异。本文就此变迁进行梳理,并就影响他们文化认同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刘根生 《群众》2008,(4):58-58
2008年是南京与德国莱比锡市结为友好城市20周年。日前,笔者随南京代表团赴德国莱比锡市参加了“中国文化·南京日”活动。几件小事,给了我很深触动:宾馆早餐厅就餐者尽管很多,但几乎听不到声响,餐间交流全是“窃窃私语”;路口,见有车驶来,我习惯性地停下,驾车者却也停下车微笑着挥手示意“你先走”;在机场,机票被我从口袋里带到了地上,刚弯下腰,一位金发女郎已把票拾起递了过来……此类小事,使我感到温暖舒服,也使我对这个城市有了好感,更使我忍不住感叹和思考:我们这些“礼仪之邦”公民,其文明素质与世界文明是否已有些“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出国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在异国他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面前,中国游客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参与勾画着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素质修养。针对出境游中应当注意的一些细节,我们采访了部分大型旅行社的负责人,听听他们有哪些提醒。  相似文献   

4.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体性是改变女性地位的关键,一直为社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女书之乡—江永县的女性和女书传人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分析认为,自然女书传人通过创造和使用女书这一特殊性别文字来反叛男权、否定男性,女书传人对母亲身份和女性身份的认同是女性主体性的启蒙。但女书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话语,在国家和女性自身话语的双重建构下,女书传人仅作为一种表象的在场者,其主体性仍然缺席。后现代女书传人借助政府主流话语女性利益代言人力量,通过女性自身的主体活动来寻求和建构女性的自我认同,形成健全的女性主体性,继而寻求并赢得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7.
重塑礼仪谁来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小康》2007,(2):30-33
民族礼仪最终应该是民众自由选择的结果。无论是政府、社会或个人的扶植、倡导和引导都不宜违背这个前提。政府的介入固然是必要的,但介入的尺度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过程是人际关系的重塑过程。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被抽象化的、制度化的规则所取代,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关系代之以理性化的计算和比较。现代人面临归属感的匮乏,安全感的降低,认同焦虑等各种困境。现代化绝不应以人际关系的冷漠为代价换得,现代社会的维系和发展,需要在新的基础上重塑人际间的温情,以便为孤独的个体寻求到稳固的阿基米德点,进而克服精神上的焦虑不安。在这其中,家庭美德的强调,社区建设的重视,结社组织的培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网络.一个当今最大的信息平台.每天牵动着无数人的眼球和神经。如何看待网络文化.尤其是如何看待那些在网络上走红一时的人与事?如何才能在网络的长河中沙里淘金?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0.
韩文乾 《人民论坛》2015,(8):185-187
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是当前值得高度警惕的一种现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精华可以"洋为中用",以此来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但如果养成了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习惯,不能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必然导致文化发展误区。产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驱使、环境因素影响和教育因素促成。消除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提升文化自信需要从根做起、形意结合、以小聚大及注重节奏。  相似文献   

11.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中贵和,追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天、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理想,而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理想的途径,是通过礼、乐的教化.我党所提出的构建当代和谐社会长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自然地契合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从事宣传工作的实践让我体会到,面对群众,要想把话讲得“入耳、入脑、入心”,关键是让人家认同。认同的前提是有理,而有理不一定说得清;说出来,人家也不一定买账。艺术破解认同难题,从“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理念认同”入手,实现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认同”,是宣传工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汪世珍 《理论月刊》2003,(4):114-116
本文认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国先进文化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文化成果,走融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融合、群体间不断扩大交流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的趋势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带来不同程度发展机遇,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国家认同危机、民族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卿臻 《前沿》2010,(7):156-159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球华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空前大涨,由此引发了全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本文从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向内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民族主义和向外的民族文化认同——强势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遺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占江 《长白学刊》2007,(6):98-102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探讨温州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华裔青少年均表现出,较强的中国文化认同。随着文化融入的进程,温州华裔青少年的主族文化认同逐渐增强,有朝着双重文化认同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