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全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从1980年至1994年的历年间,全市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4100个,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8.3%.转移的基本途径是.一是向养殖业转移;二是向开发性农业转移;三是向农村工业转移;四是向农村第三产业转移;五是向我市城镇转移;六是向市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取得了两大显著效应:一是大大推动了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业…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3,(5):41-4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已经从单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异地城市转移发展到就地向小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转移,甚至由不发达村庄流向发达村庄。  相似文献   

3.
余可进 《当代广西》2006,(22):51-51
目前,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700万~1000万人之间。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对培养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实现我区由劳务输出大省向劳务输出强省转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受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深,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滞后与迟缓.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鼎亚 《前沿》2009,(3):122-12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在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并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从我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出发,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提出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旭章 《群众》2009,(11):28-30
常熟碧溪人开创的“碧溪之路”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资源,从一个传统的农村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三十年的巨大变迁,碧溪人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移,由封闭分散的农村经济向开放集中的城镇经济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发展形态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型的城镇化, 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城市和农村作为区域的两大空间要素,总有一个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支配性作用。当农村因素起支配性作用时,区域经济就是农村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当城市因素起支配作用时,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8.
坚持适度有序合理加强引导服务管理──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万先勇(一)最近,我们对安义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安义县现有农业人口19.2万人,农村男女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在坚持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业方面转移,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还不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子迈得还不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现农村经济由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转化;由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经济向综合的、全面的农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十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后,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加大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和门城市与发达地区流动的步伐、地处全国中部的湖北省孝感市,目前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全方位转移与大范围流动的新趋势。一、改革和农民创造性实践引发的必然趋热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在我国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而发生的。从发展历程上看.有以下3个大的阶段:1979年至1988年,为第阶段。其本要特征是农民获得了较多的经营自主权,劳动力生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农业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带来(呼金积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熊思远 《创造》2003,(8):4-5
“大昆明”城市构划的提出,实际上可能意味着云南省城市经营理念和实践模式必须实现革命性变化。城市化(也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社会特征,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化、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城市化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引至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发生的;并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引至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两者相辅相成。早在“十五计划”的酝酿过程中,关于“城市化”的提法就曾引发过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采纳了“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700万~1000万人之间。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对培养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实现我区由劳务输出大省向劳务输出强省转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分离出来,一部分就地转移,投入山区建设,绝大部分转移到外域从业。如何评价这种转移,山区是否具备内转移的效益空间,怎样创造一种新的机制,引导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向内转移?这是关系到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解剖一个山区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内转移的作法中探索有益经验,为剩余劳动力向山区建设转移提供借鉴。一、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内转移的客观要求第一,山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不足的现状,要求我们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山区资源开发转移。…  相似文献   

14.
江西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探讨万军彪,刘根兰<一>8O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链条不断向外延伸,给农村剩余劳力带来新的就业和转移机会,农村剩余劳力的规模性转移开始获得启动,但仍处于以农村内部转移为主的初级阶段。90年代初,受沿...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染转移视角下的农民环境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华梅 《前进》2008,(8):50-51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造成新的农村污染,使本已脆弱的农村生态体系雪上加霜。城市的产业升级虽然给农村工业的跃进提供了机遇,但是,如果这种产业转移不能有效地结合技术升级,那么这种转移在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的同时,只能以牺牲农民的环境权益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2003年全省共有农村人口793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约占全国的10%左右。农民的小康、农村的稳定,事关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效果。2003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31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总量占全国的11.2%,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据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政报》2009,(8):38-39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向建筑业转移并实现稳定就业,根据目前全区建筑业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实际,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扶持发展我区建筑劳务分包盆业、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向建筑业轻移并实现稳定就业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民工潮”:农村再次包围城市本刊记者张纯颖·引言·目前,我国约有1.5亿农业劳动力处于绝对和相对剩余状态。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资源的相对不足,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对策,1993年8月4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在京联合举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潘岳主持。与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认真、深入的探讨。现将与会者的部分发言综述如下。“民工潮”的不可逆转之势国家体改委农村体改司司长李修义认为:新中国40年来,我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8亿农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的城镇建设是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民工潮”。对“民工潮”的出现,总的来说要作肯定性的评价,农村剩余人口的流动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是一致的。国家计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劳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辛仁周也认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是由许多原因促成的。首先我国耕地大面积减少,而且大部分是城镇周围的良田,所处地区是劳力密集地区,加剧了劳动力的转移。再有从资金方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市农村劳动力在 转移中,面临人数众多、素质不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难题。 市委、市政府于今年年初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实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云南省各级妇联把转移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工作作为农村妇女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渠道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拓宽。目前,组织发动、项目拉动、中介促动、企业推动等多种渠道的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格局已基本形成。省妇联加强与省外妇联组织的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和农村妇女劳动力输出范围。如今,云南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输出方向逐步从以省内为主,向北京、广东、广西、福建、江苏、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