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览之窗     
李达结束“守寡”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后来由于一些原因离开了党,但他一直在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1939年初,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托李达的学生、历史学家吕振羽看望并征求李达的意见:是否愿去延安。李达当即表示:“只要有一碗饭吃,我就愿意去。”由于周恩来出国治病,吕振羽便将此话告诉了中共  相似文献   

2.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吕振羽称他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杨献珍说他是“我国哲学界的泰山北斗”。毛泽东则称他是“理论界的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人”。 李达,宇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出生于湖南零陵一个农民家庭。5岁随父识字,15岁入中学。毕业后考入京师优级师范。以后考取官费生,东渡日本留学。后受孙中山和  相似文献   

3.
史琳 《学习导报》2012,(19):41-43
这是湘西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村子不是很大,但数栋青砖瓦房却错落有致,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就是这个普通的山沟沟里的小山村,却走出了闻名遐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  相似文献   

4.
<正>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师。李达一生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译著,深刻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是李达晚年为马克思主义真理继续奋斗的时期。他一如既往地将理论工作和教育工作视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兵”的身份战斗到生命的终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作为富有时代意识和革命意识的知识分子,李达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的过程中,从唯物史观切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亲身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过积极思考和探索。虽然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是初步的,但这并不影响其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作出的杰出思想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达是我国哲学界的泰斗,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丰富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李达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理论”的历史任务,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艾思奇是我国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7.
李达思想论析○李立志李达,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生于1890年,卒于1966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李达是一位思想鲜明的人物。他不似一些历史人物思想的复杂多变,自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始,到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而献身止,一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吕振羽同志离开我们20年了。他是在我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一批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拓荒人之一。他的功勋将永垂史册,他的人格力量将影响后世。振羽同志比我年长31岁,是我的父辈。他已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时,我还在孩提之年。后来我又不治史学,同振羽同志也不在一个单位工作,虽然仰慕已久,直接受到他的教诲的机会却很少。我对他的了解,全与我的恩师李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湘潮》1990,(12)
为纪念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的李达诞辰100周年,由冷水滩市和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湖南省社联、湖南省哲学学会、湖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湖南大学发起,于1990年10月20日至21日,在李达的故乡冷水滩市举行了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名教授、学者参加了座谈。座谈会后,与会代表参加了冷水滩市召开的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大会,并参观了李达旧居及其生平事迹展览。座谈会上,与会同志缅怀了李达生平,以及他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家认为,在李达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一生中,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不渝。  相似文献   

10.
吕芳文 《湘潮》2005,(4):1-1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是毛泽东的诤友、密友。党的二大后,李达因与陈独秀发生矛盾,愤而离开党的组织,但他长期在敌对势力和白色恐怖的重重包围之下,始终坚持为党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1949年12月,在毛泽东的安排下,经刘少奇介绍,由毛泽东、李维汉、张体学等人作历史证明人,党中央批准李达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李达始终坚持不渝。20世纪50年代末,李达在武汉大学任校长。其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已…  相似文献   

11.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向被尊称为“中国的理论巨匠”。作为中国第一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和理论家,李达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仍然坚持真理,表现出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为了主席的重托 1961年,李达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这年夏天,因为双手颤抖的病症,加上劳累过度,他来到庐山休养。  相似文献   

12.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11,(23):39-41
李达和丁玲,人们只知道一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位是活跃在中国文坛多年的著名作家,但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却知之甚少。其实,李达与丁玲早在建党初期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丁玲与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更是情同姐妹,有着无话不谈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7,(8)
正1923年,李达到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任学监兼教授,讲授社会学。1924年下学期,在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就读的吕振羽,每周到湖南法政学校旁听李达的"新社会学"课,从此与李达相识,建立了师生之谊。1928年后,赴日本明治学院学习经济归国后的吕振羽从上海来到北平,先后主编过刊物、办过进步社团及在大学兼课,出版过《中国外交问题》《世界之资本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和吕振羽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毛泽东欣然同意吕振羽代表中共和国民党谈判,吕振羽不辱使命;支持吕振羽办“南方抗大”,培养大批抗日干部;对吕振羽的史学研究成果大为赞赏,还把吕振羽的史学书籍作为常备读书单,对吕振羽委以重任;吕振羽对毛泽东极为敬仰,他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系统地总结了毛泽东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把毛泽东思想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而成为史学大家。  相似文献   

15.
李桂华  王海桦 《前线》2023,(4):90-91
<正>毛泽东和李达创办《新时代》杂志1923年4月10日,由毛泽东主创、李达主编的《新时代》杂志在长沙正式创刊。1921年8月,毛泽东和何叔衡等早期中共党员合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自建校以来,该校一直重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革命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经过近2年的发展,湖南自修大学在办学上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传播者李达,湖南零陵人,早年留学日本,曾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回国向北洋政府请愿,要求取消丧权辱国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结果无功而返。为了挽救国之危亡,回到东京以后,他毅然放弃理科专业,专攻马克思主义,决心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掀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思想运动。身在日本的李达倍觉振奋,立即动手为国内的报刊撰稿,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传播者。从1919年6月起,他接连在上海馄国日报》副刊扰悟》上发表了10多篇文章,介绍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欧洲各社会主义政…  相似文献   

17.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14,(19):24-25
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著名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他一生都在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和"真正的人"。他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精神是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发扬光大的。  相似文献   

18.
李衍增 《党史文苑》2010,(10):47-48
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我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述和宣传。他关于党史学习的意义、方法、目的和要求的一系列深刻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党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和李达均为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二人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深入研究和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李大钊和李达在分析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中国  相似文献   

20.
李达毕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寻求出路,并形成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反思,内涵式地形成了立足中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起点、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当下,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亟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化"的逻辑方式拿出一套"中国方案",让理论与现实再次产生强有力的互动。对李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深刻挖掘和创造性阐释,将在问题澄清、思维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与突破带来明确的启示与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