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仪式性人情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现象,也是理解乡村社会的一个关键词。然而在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人情理论无法解释人情的延续,以及村民愿意接受人情剥削、压榨的现象。通过分析湖北省Z村仪式性人情发现,发生在生命历程不同节点的仪式性人情具有差序格局的特征和不同的交往规则,并在人情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情债和人情味两种运作机制。前者通过人情中的“报”与“欠”、村民的理性算计、村庄的舆论促使人情往来保持在一种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网络的重新界定与区分,以及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后者通过礼貌周到的待客之道、活动中的互助合作、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营造了浓厚的人情氛围,增加了村民之间的亲密情感。通过这两个机制,仪式性人情展现出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倾向,推动了仪式性人情活动机动、灵活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以往学术界大多关注“人情”机制建构人际关系的作用。浙东J村“人情”的经验材料考察说明,当“人情”费用高涨且村庄出现明显的经济分层时,“人情”这种交往机制反而会起到排斥交往的反作用,促使村庄中经济上的分层与社会交往的分层一致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正转变成陌生人社会,人们行动的环境也呈现出熟人圈、混合圈和陌生人圈并存的状态。由于不同环境下的交易成本不同,行动主体在熟人圈中倾向于采用人情关系机制而在陌生人圈中采用市场机制,从而在中国社会形成了资源配置的“双规制”状态,但是这是一种过渡的状态。人情关系包括情感性部分、工具性部分和规范性部分,随着现实社会的转型,人情关系的现实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人情关系会逐渐褪去资源配置机制的色彩而情感性和规范性功能会保留下来。腐败的发生是因为外部势力带来了资源配置的干扰,并且这种势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了行动主体无法有效的通过人情关系机制和市场机制获得需要的资源。之所以容易将人情关系与腐败联系起来是因为,人情关系与腐败存在一些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在腐败发生的路径分析后认为,腐败与人情关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针对腐败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鄢立新 《求实》2007,1(8):72-75
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人情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和交往规则。人情与作为普遍性行为规范的法律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根本对立,人情一旦进入法的实施领域,将从原则和组织上对法治的要求产生干扰和破坏,进而妨碍法的目标的实现,破坏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阻碍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行政与自治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两种基本工具,其不同组合方式生成了行政支配型、自治主导型、行政适配自治型三种村级治理结构。基于罗村“人情风”整治实践考察发现,行政适配自治型治理结构因基于村民同意的内生性公共规则能够获得权威基础,“共识+强制”规则嵌入能够获得普遍约束力,村民间的弥散化问责能够最小化治理成本,从而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实践表明,治理人情异化现象并不必然以国家在场作为前提条件,乡村自主生产的公共规则可以部分约束人情内卷化困境,而行政力量适时嵌入则可以进一步提供规制权。在实践中,要通过处理好村民公共性与行政嵌入的关系,找回乡村主体性。通过行政与自治力量在乡村场域中的有效互动,形成行政适配自治的善治局面,从而最大化基层乡风文明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6.
人情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人情的产生、概念、特点以及运作规则等方面回顾了过去有关对人情的研究,以引发我们对中国本土化人情消费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回避是封建社会中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巩固皇权、整顿吏治的需要而确立的制度,适应了封建伦理社会现实.在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务员地域回避的原有功能的实现失去社会基础,社会环境变迁需要制度的适应性变革.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公务员的地域回避制度必将被鼓励公务员地方化制度而替代.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现代性对乡村社会的不断渗透,农村闲暇娱乐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本文在苏北泉村麻将、棋牌娱乐闲暇发展变迁状况的质性调查基础上,指出其不断走向赌博化、灰黑化。并进一步通过消费主义文化视角分析这一变迁的发生过程,物化的农村闲暇娱乐生活带来熟人社会陌生人化,乡村社会走向“无主体性”村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张龙  张新文 《探索》2023,(5):149-162
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经营村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川西Z村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营村庄构成了村集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经营过程来看,经营村庄包含了经营土地、经营产业、经营项目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营土地通过土地整治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资源价值显化,且经营土地构成了经营产业和经营项目的资源基础。经营产业以三产融合的方式促进了村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了农民就业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且经营产业塑造了经营土地和经营项目的目标指向。经营项目通过项目竞争吸引了上级关注并获得了项目支持,同时经营项目为经营产业和经营村庄提供了强力支持。从经营条件来看,村社自主性机制、内源性发展机制、分配正义机制三者合塑了经营村庄中村集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村社自主性在提升内部整合能力和外部博弈能力的基础上塑造了经营村庄与农民共同富裕的主体能动性。内源性发展在动员村民参与、保持村庄开放性以及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构成了经营村庄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动力来源。分配正义通过制度与实质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缔造了经营村庄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Z村经营村庄的实践给其他村...  相似文献   

10.
集体经济资源状况与村庄治理运行有着密切关系。A村在其集体经济发展后,村庄治理呈现出权力结构一体化、决策机制民主化、村治运作制度化等变化,形成了突出程序合法性权威、村民公共参与程度高、能人治理与制度化初步结合等特点。村庄治理活动主要围绕村集体经济资源的分配而展开,属于典型的分配型村庄。在分配型村庄中,村庄治理的后续发展态势、村庄治理过程中民主监督的缺失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探索》2023,(2):141-151
村庄情感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载体。围绕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结合对关中平原S村的调查,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探赜实现乡村振兴中情感共同体建构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往往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再生产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情感再生产,实现乡村振兴。其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引领村庄发展中以其自下而上建立起的情感关联、机动灵活生发出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引领涵养出的情感内化等优势重塑出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引导主体、村庄村民为参与主体和“城归”为辅助主体的多元结构化村庄情感共同体;再生产情感过程主要体现为依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对在村村民的情感培育、不在村村民的情感回归和“城归”的情感吸附;情感再生产是情感共同体建构的结果,体现为依托规则养成和参与深化促进村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再生产。三个方面构成了相互联系、深入推进的整体过程,既从理论层面诠释了集聚提升类村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也在实践上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振兴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12.
王春 《廉政瞭望》2012,(7):14-17
人情,是什么?中国式人情,又是什么? 有人说是笔债,不要总欠着别人;有人说是张罚款单,开出去人家总会回报;还有人说,人情是润滑剂、腐蚀剂,一些官员就栽在了这上面。要不要欠,要不要还,尽管内心在挣扎,但最后还是一来二去、攀一点人情才好。  相似文献   

13.
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决策村政事务,一方面消除了过去举手表决中存在的人情因素困扰,另一方面还增强了村民代表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以“私序”来维持“公序”。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维系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共同信念出现了解体,在乡村社会中则表现为人情关系的“脱嵌”以及对乡村社会秩序重建的需求。在区分了市场化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后,认为市场化是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最后从共同信念的树立、乡村社会组织建设以及行为规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村庄闲话本身的衰落、闲话内容的变化和闲话功能异化三个方面考察村庄闲话的变迁,发现村庄闲话的道德评判功能不仅降低且走向异化。闲话变迁折射出乡村社会价值观的变迁,闲话是理解乡村社会性质的重要切入口。在农村重塑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人伦文化:腐败解不开的伦理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人情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人员个体的行政行为,要分析人情政治环境下行政人员个体遇到的各种责任冲突,探讨突破个体伦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村庄社会交往的变化:从闲话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云翔与贺雪峰都讨论了村民间“串门子”减少与“七家不知八家事”等现象,但他们都是在空间转化这一形式角度来论述私人生活变迁与公共生活需求的,并没有深入到村庄社会生活的内容中去考察村庄社会交往。本文以村庄闲话为着眼点,在考察村庄闲话的含义与其变化的基础上,从形式与性质上探讨村庄的交往的变化,认为村座社会交往中公共性弱化与私人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永恒话题,如何根治高校师资“进口”环节中的内部招聘、“萝卜招聘”等人情现象是值得探讨的。文章在界定高职院校师资“进口”环节中人情现象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人情盛行的原因和危害,并通过制度设计、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等方面的探讨提出规避高职院校师资“进口”环节中人情盛行现象提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很多来到主场馆一一“东荷”、“西柳”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原本是个村庄,为了全运大局,村庄实现了整体搬迁。难能可贵的是,整个村庄的搬迁,工期没有耽搁一天,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真正实现了和谐搬迁,有力地支持了全运会筹办。这一切离不开这个村的当家人——济南市历下区龙洞街道石河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光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