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竞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竞争,产生了不正当竞争,如假冒他人商标或假冒他人商品外观包装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破坏了竞争秩序,损害了商品经济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此人们以法律来规范商品经济活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早在十八世纪上叶,普通法就有了关于反假冒的判例〔1〕,对有关的“假冒”行为予以法律调节,远早于成文法的有关法律的制定,体现出普通法以判例法调整人们行…  相似文献   

2.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简介(二)杨明仑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概念上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指其行为是竞争行为,但不正当,如假冒他人商品特有的商标、名称、包装等使人误认的行为,侵犯...  相似文献   

3.
不正当竞争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竞争的产生而出现的不当行为,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早见于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该公约规定:“凡在工商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为经营者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律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律师或律师事务所违反公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日臻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的与之日俱增,企业也愈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期冀通过更加完善的法律来保障自身权益。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颁布、修订与实施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法律,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对知识产权予以保护的法律体系,较好地保护了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合理竞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主体方面的界定范围狭窄等弊端,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因此,本文立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保护的不足,找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缺乏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条款、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涵盖不全以及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限定过于狭窄、缺乏兼备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执法机关等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加以完善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作用,实现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  相似文献   

5.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及特征对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目前我国大陆现行法律尚无明确规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商品经济活动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诚实竞争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竞争行为.根据这一定义,不正当竞争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罗正红 《知识产权》2008,18(1):87-91
商标是一种无体财产,能为权利人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假冒商标行为是一种未经商标权利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商标的侵权行为。在商标权刑事保护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肯定运用刑事手段打击假冒行为的正当性,又要清楚地意识到刑法不是遏制假冒行为的惟一途径,需要将其他法律制度与刑法结合起来综合使用,构建一个完整、严密、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需要刑法的有力规范。对于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现行法律只对“销售伪劣商品”及“商业贿赂”规定应追究刑事责任。基于此,本文作者从分析刑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控范围入手,认为应把假冒商号、广告诈欺、侵犯商业秘密、商业诽谤、投标招标舞弊、妨碍商品流通、商业贿赂等行为纳入刑法调控范围,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立法模式,以及罪名、法定刑的具体设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假冒商标的行为,每年给商标权人造成的损失至少达200亿美元.因此,假冒商标行为被称为国际公害,是一种严重侵害商标权人及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我国的《商标法》及《实施细则》、《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刑法》都对此行为分别作出了规定,根据其性质及危害程度,分别给予民事、行政以及刑事的制裁,以保护商标专用权人的利益.由于假冒行为涉及到几个法律部门,因此,正确界定假冒行为,关系到适用何种法律、以何种理由进行保护的问题.本文从现行法律出发,试图界定假冒行为的界限,从而进一步探讨防止假冒行为的对策,以达到最充分有效保护商标专用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竞争秩序,妨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机制正常运转,扭曲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已成为经济立法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拟就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几个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大家。一、不正当竞争立法定义问题对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是否要界定,世界各国立法不一。南斯拉夫、联邦德国等国家的立法予以界定,而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立法未予界定,即仅指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未给不正当竞争的下定  相似文献   

10.
侵犯商业秘密罪再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刑法第219条规定的犯罪。商业秘密是竞争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激烈竞争 ,必然使工商企业以及其他市场主体为长期取得竞争优势而对自己掌握的某种特定的技术及经营信息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因此 ,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为生存竞争的必然结果 ,保护商业秘密不受侵犯已成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任务。由于商业秘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对它的法律保护。早在97刑法出台以前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就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相似文献   

11.
<正> 竞争和商品经济是一对孪生姊妹,有商品经济,必然有竞争。有竞争,必然有不正当竞争;要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和鼓励合法竞争。这是国际社会发展商品经济的一般经验.我国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在培养和发展商品  相似文献   

12.
张怀印 《人民司法》2023,(16):26-33
近年来企业数据竞争纠纷案件频出,虽然学界和实务界对数据权益保护有赋权模式、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竞争法模式之争,但是司法实践中仍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为主。法院审理数据竞争纠纷通常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业秘密条款、互联网专条和一般条款来解决,但适用这些条款时存在商业秘密范围有限、互联网专条解释难以及一般条款论证不充分的问题,导致企业数据竞争行为缺乏明确的规则指引。企业数据具有财产性和企业对其数据的事实控制情况,有法律保护的必要。企业数据的法律定位并非财产权利,而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的一种财产性利益,我国应当在司法上明确一般条款的具体适用规则,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增设规制企业数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化条款。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国外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基本情况 1.历史回顾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入其发展的高峰期开始,随着商品竞争的日趋剧烈相伴产生了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立法和司法制止不正当竞争便列入了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议程。早在1851年,法国就在其有关法律中规定了损害他人工业产权的竞争以犯罪论处;1874年和1875年,德国和英国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主要对竞争中的商标侵权问题进行了规定。从十九世纪末期丌始,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更明确化  相似文献   

14.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品牌战略是成功企业拓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中联结消费者的生命线,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保护品牌就是保护企业的生命。因此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品牌,防范各种假冒、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运行,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出现了活跃而公平的竞争.这种适度的竞争,正反映了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特色.但不能不看到,处于竞争关系的从业者,由于经济条件不同或竞争手段失控而产生的负效应——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不正当竞争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违法性.它违背了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关于保护合法的社会主义竞争,以及民事活动必须遵循公平合理、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如假冒商标行为违背了我国《商标法》,以假充真、掺杂使假行为违背了《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剽窃知识产权违背了《专利法》,刊登虚假不实广告违背了《广告管理条例》,哄抬物价、欺行霸市违背了《价格管理条  相似文献   

16.
刘燕  蔡敏 《中外法学》1992,(6):45-48
<正> 一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十七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一书中对自由竞争制度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与资本主义早期自由竞争的状况相适应,法律对竞争过程基本上持"自由放任"态度,满足于确认竞争的特权地位,而不太考虑竞争的手段和后果是否具有消极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不干预任何竞争活动。事实上,商品流通和服务领域中的"假冒"(palm off)似乎一直是法律关注的对象。现代不正当竞争法正是从侵权法、特别是关于"假冒"的侵权法部分发展起来。 "假冒"一词的本意是以欺骗性的手段将自己的产品冒充他人的产品出售。英国16世纪的"制衣匠案"可能是最早的假冒案。当时某个制衣匠衣服做工粗糙,但是他把另一个信誉良好的制衣匠的衣服标志缝在自己所做的衣服上。购买者发觉上当后,以"欺骗"为由诉诸法庭。结果,从侵权法"欺骗"行为中独立出一类新的行为:假冒,即商人以自己的低质或者劣质商品冒充他人的优质商品出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假冒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他人商品的标识。仿造他人商品外形,以他人商品充作自己的商品,出售时的虚假说明,等等,只  相似文献   

17.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在他人生产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即未经他人许可 ,在自己所有的他人生产的商品上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与假冒商标行为 ,在行为主体、行为人主观态度、行为对象、行为内容、行为后果诸方面都有所不同。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 ,属商标滥用和欺诈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对这一行为的法律调整尚缺乏力度 ,应在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时予以明确规定。本文试对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概念、特征、性质及法律对策作些初步分析 ,以期对我国立法完善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竞争机制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保护竞争,发展竞争,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存在着违反诚实、自由、平等、公平这些国际公认原则的交易行为。比如,制造伪劣、质次的商品,假冒与盗用知名商品的外观、包装和广告,在销售服务中进行欺诈,侵犯技术和贸易秘密的专有权,垄断市场和进行限制性商业活动,等等。因此,竞争也会带来“付产品”——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和发展市场竞争,就应当严格竞争规则,保护公平竞争行为,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论其政治与社会制度如何,都把竞争法律制度作为规范本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并通过立法形式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9.
“入世”后我国商标犯罪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作富  赵永红 《现代法学》2001,23(2):102-106
清除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有关法律,制定并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是目前我国立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刑法在对商标的保护对象、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范围以及关于其它商标犯罪的规定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应该扩大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范围、增设反向假冒商标罪并将假冒注册服务商标行为明文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20.
加强商品经济的刑事保护,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践中提出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刑法学研究课题。本文想就加强商品经济刑事保护的客观依据,刑事保护在保证商品经济正常发展的宏观控制中的重大作用,确立与提高为商品经济服务的刑法意识,从司法和立法上如何加强商品经济的刑事保护等基本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