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瑞波 《求实》2017,(3):76-85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时代表达,同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要求。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强化"真正共同体"意识,奠定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基础;扩大"有组织的"社会生产,创设促成全民共建的制度体系;厚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保障全面共享的分配格局。共识、共建、共享既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也是共享发展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2.
党性教育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党的本质属性、价值目标内化为党员干部价值选择和行动自觉的过程。在理论逻辑方面,党性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根本要求;在情感逻辑方面,党性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情感的自觉认同过程;在价值逻辑方面,党性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目标的实践转化。实践中,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通过用学术讲政治、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锻炼等途径,筑牢党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进而促进党性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实现从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之举,更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对此作出了明确部署。从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逻辑来看,它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在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复杂背景下,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制度、技术和舆论挑战。新时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技术研发和舆论宣传入手,打好科技自立自强攻坚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廉洁自律的重要论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现实动因。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廉洁自律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探究其实践路径,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逻辑向度。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现代文明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承载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建设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实践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理论经验。从价值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理论维度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维度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础,在世界维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实践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方法,构建五大文明为一体的发展结构,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各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制度和规则不健全、社会治理不优化、传统政策过程的路径依赖等问题,制约了公民政策参与.为此,需要我国从重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公民政策参与的法制建设、发展公民政策参与的组织载体、促进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良性互动等方面来实现社会资本对公民政策参与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就是人们按照理性(即自然法)生活在一起,地球上没有一个共同的长官能在他们之间做出权威的判决;公民社会,即表示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按照共同的既定法律生活在一起,存在一个共同长官能在他们之间做出权威的判决。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有权威的共同长官的在场与否"。而基于他的财产观,这样一个有权威的共同长官的出现存在必要性:保护私有财产。由于人们普遍据有一切的早期自然状态实际上就是个人的普遍无财产状态,于是便需探索私有财产的起源:最初的私有财产、从公有物中脱离出来的私有财产、名号难保的私有财产以及私有财产的最终普遍等。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阶段后,人们发现没有一个有权威的共同长官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生活便难以继续;由是说明了一个有权威的共同长官的必要性,进而论证了自然状态过渡到公民社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都市圈的形成得益于生产力进步,其高质量发展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的发展要求以及梯度发展格局,使其具有承载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和能力,可以成为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的舞台和样板。都市圈内部发展层次差距是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缩影。都市圈道路交通网络、府际协同机制和区域统一市场建设等发展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文化建设等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人民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与共享。为更好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都市圈应统筹规划,加快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健全府际协同体制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共建共享,健全“文化共富”机制,建立发展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王利 《求实》2017,(2):26-36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需要政党内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来规约权力,实现政党执政的权威性与长期性。党内民主的健全与发展是民主价值、民主原则、民主精神在党内制度安排的拓展与延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党内民主在组织制度和权力结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根本性的进步,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引领标向和先驱动力。权力规约视阈下研究和论证党内民主的起点逻辑、演进逻辑、现实延展以及终极指向,对于党内权力的规范、监督、制约等党内制度体系的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的改善都具有理论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山"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科学地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蕴含着发展与环保是有机统一整体的理念。在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上,"两山"理论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共生逻辑,对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践路径上,以"两山"理论引领乡村振兴,要深入贯彻"两山"理论、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发展农村生态文化、坚持"三治融合"共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理念重塑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以"绿水青山"带动乡村振兴的实现,从而为乡村振兴赋予绿色发展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杜波 《新视野》2007,1(2):58-60
从法治概念的起源到法治理想的确定,法治的一般原则逐步孕育并产生出来,后转化为近代法治国家的标志,最后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灵魂与核心。在这个社会历史进程中,蕴含着一种文化心理方面内在而独特的逻辑关系。能够清晰地明了这种内在历史文化逻辑,对于我们巩固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由依法治国迈向法治国家以及建设以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乃至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这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结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界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开拓了前进的道路。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分析,我们从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自我调节和个人需求上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构建社会公平机制和注重个人均衡共享等方面的突破路径,来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最终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归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高质量发展保证了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持续性、共建共享性、普世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筑牢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准则;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只有被认同才能真正发挥凝魂聚气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是产生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是指导实践的内在动力源。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历史与逻辑的基点。人的真实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基点。人的社会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点。从人的需要视角出发,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平等观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也是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马克思的平等观经历了从法哲学研究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域上的转变,并在对共产主义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中,探索平等的内在精神。马克思指出,平等是共产主义政治的要求,人的全面解放是真正平等的落脚点,而无产阶级则是实现平等的现实力量。从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平等观,是深化对马克思平等思想认识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功能变迁与产业演替密切相关,中国特大城市的功能转型均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的深度调整。改革开放后,我国超大城市产业布局演变历经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外围产业集聚区规模迅速扩大,以1992年之后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之后,城市产业空间的大规模开发时期基本结束,代之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选择性"更新优化功能布局。这一时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促进了城市整体功能转型,产业空间分异也急剧推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的呈现方式、传递方式和转换方式,其所带来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正重塑着整个社会,同时也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特别是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必要且重要的。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从顶层政策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育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用力。  相似文献   

19.
20.
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必然,构成唯物史观的重大主题。为适应绿色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绿色变革,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批判和历史动力,则是唯物辩证法革命性的本质呈现。马恩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道德观照,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最公平最普惠的生态产品、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承诺,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归。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观照,马恩生态哲学的现实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应对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此作出了回应和承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