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现代化与腐败相悖而行,腐败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可能滋长的毒瘤。反腐利剑出鞘是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回应,中国的反腐亮剑让世界瞩目。营造反腐的高压态势才能使反腐的有效制度得以出台,才能赋予反腐制度的生命力。反腐国家立法要着力于权力失范的预防、权力运行的公开、权力运行的监督"三位一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反腐败措施可以概括为"威慑""反腐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廉洁文化的形成"。这些腐败犯罪治理的对策与犯罪学理论当中的威慑理论、社会解组理论以及亚文化理论关于犯罪原因和犯罪治理对策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以这些理论来解读我国当前的腐败犯罪治理对策的话,其一,我国在威慑反腐的对策上不仅可以发挥刑罚严厉性的作用,还可以围绕刑罚的及时性、必然性和公开性的威慑要素制定对策;其二,在制度反腐的对策上应重视体制改革过程中新旧制度的衔接,防止制度交替过程中带来的腐败问题;其三,在文化反腐的对策上,不仅应该重视党内廉政风气的建设,还应该从整个社会层面树立廉洁的文化氛围。虽然我国当前威慑反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要将威慑反腐作为首要的对策,这不仅是我国当前腐败犯罪治理形势的要求,更是契合了腐败犯罪本质特征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党纪反腐是执政党运用党内法规治理腐败的职能活动,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腐败行为的纪律评价和纪律处置。司法反腐是司法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对腐败行为进行法律评价和处置的职能活动。在法治反腐的语境下,党纪反腐严于司法反腐、司法反腐强化党纪反腐、党的执纪与国家司法在腐败治理中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全球角度对腐败问题作了比较分析和思考。对腐败的界定,以权力、流通、社会、结构四要素相结合为标准,提出了权力腐败、通货腐败、关系腐败、结构腐败四形态说。腐败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腐败的严重爆发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高发期通常发生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激烈的阶段。国外实施深度反腐的政治实验,基本措施包括惩治贪污贿赂和规范公职人员行为两大类。借鉴外国深度反腐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五个建议性的反腐对策。  相似文献   

5.
网络反腐是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方式,实质是民众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传递相关腐败案件信息,形成网络舆论引起民众对腐败案件的关注,其重要意义在于客观上可以有效督促相关国家权力机关对曝光腐败案件进行查处。网络反腐在中国的发展的十余年间其势头强劲,人民群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积极性较高,并且成果显著,有效遏制并打击了腐败。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对网络反腐的推动;现实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党和政府对网络反腐的认可和重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权力制约监督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相似文献   

6.
制度反腐是人们在长期的反腐实践和反腐学术研究中得出的总结性认识。但是,通过制定反腐败的法律法规打击腐败和通过国家法制体系建设来控制腐败是有区别的。在现有的反腐理论研究中,这个问题不是被忽略了,就是被混淆了。为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区分“制度反腐”和“反腐制度”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法治视阈下制度反腐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在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从运动反腐到权力反腐,反腐措施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制度反腐,是用制度和法律的手段制约与监督权力的行使,以反对腐败的一种防治方法.为了保证制度反腐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从完善立法、透明执法以及齐备监督机制等三方面来做努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腐败治理法律体系存在着立法理念滞后、法律体系不完整、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协调不顺畅、国内反腐法律与国际反腐法律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应当重塑立法理念;协调国家反腐法律与党内反腐法规的关系;健全腐败治理法律体系,制定《反腐败法》,健全对权力腐败的预防性治理法律体系,健全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的法律规范;重视反腐败立法的国际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完备的腐败治理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前以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为抓手,协同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反腐实践,从理论层面考察,形成了政党、政府与司法机构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同的腐败治理模式。通过对当前反腐整体模式及运作逻辑、现实效果,以及三个反腐主体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的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欲建构起可持续化的良性反腐机制,放权于民,通过反腐权力均衡分配的政党、政府、司法机关与社会四位一体的反腐模式建构,这一目标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反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但是对制度反腐的认识误区却严重制约着目前国内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制度反腐的核心部分是限权,而限权的目的则是为了防止权力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党制或多党制下的分权体系只是制度反腐的一个手段,而且显然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与通常人们的预期相反,人的自控能力和权力消长是负相关,所以随着权力的增长,必须使硬约束相应提高才能预防腐败发生;高薪只是养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一定要为高薪找一个借口,那只是因为低薪必然腐败!  相似文献   

11.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预防腐败比事后惩治腐败成本低、代价小,应当是国家反腐战略的最终目标。全世界尚无绝对有效的反腐措施,但高效、透明、参与价值已被普遍公认为理想的当代政府治理模式。应当以技术、程序、权利、教化为基本思路构筑预防腐败的防护大堤,技术、程序构成权力活动的信息化框架,权利措施为公民监督提供法律保护,教化措施帮助任何人在遇到实际腐败风险时作出最佳选择,四项措施互为一体,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代替"权力监督权力"模式,发挥更好的防腐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反腐败模式已由“权力反腐”转入“法治反腐”,在“蝇虎齐打”态势下,司法反腐在腐败治理模:戈中究竟应居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解读公权与腐败两者关系,分析立法权、司法权及行政权在反腐败进程中各自的利害与作用,并以受贿罪的量刑规范化为视点,将进一步明确司法反腐在国家反腐败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反腐的新部署、新观点和新举措,开创了法治反腐的新局面。法治引领治腐、防腐,规范、制约权力,对腐败问题零容忍,每一项都直接遏制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对反腐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检察机关应当在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消灭腐败,任重道远;控制腐败,是当务之急。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对反腐工作的新规定,通过对检察机关在控制权力腐败中的职能作用及角色定位的分析,结合检察机关侦办的真实案件,探讨检察机关在控制腐败中的具体路径,以期对腐败的惩治和预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公共权力腐败的社会治理是治理腐败的有效方式,需注重强调社会力量在制约公共权力和腐败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建设国家廉政体系、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促进反腐模式社会化方面来讲,以社会治理腐败具有其必然性,而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夯实反腐败社会基础、创新腐败治理模式、提升腐败治理实际成效、提高腐败治理几率、加大腐败的道德成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腐败的可能性提高。腐败的原因既包括利益的引诱,也包括权力运行的制度漏洞、监督执行体制的架空,以及大环境和历史传统的负面影响。为此,有必要提高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加强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完善权力的制约制度,并健全监督制度。要使制度真正落实,关键在于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和人民群众的反腐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公务员群体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性阶层。结合该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政治社会化状况,深入分析其职业地位的特殊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掌握该群体的政治文化形态,更为我们科学认识权力腐败、全面推进反腐工作带来新的突破。文章试图从公务员群体的职业地位出发,揭示职业地位与权力腐败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为反腐工作寻找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夯实社会领域防治腐败的基础,关键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理清路径。通过发展人民民主,充分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社会防治腐败的整体合力;通过扩大社会公开,创造对社会管理权力监督制约的便利条件,不断增强监督制约权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进一步完善惩防腐败制度体系,狠抓制度的执行,营造依法反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反腐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纪检监察系统已将国企内部监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学者们至少已就相关问题达成两点共识:国有企业腐败危害深重,国有企业反腐败难度甚大。国有企业反腐研究从两个维度展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推进企业战略整合、创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模式和权力制衡机制、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改革与创新。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是希望与号召较多,分析与解释较少;实践经验较多,理论研究较少;专门研究较多,系统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党内制度反腐思想具有严密而清晰的内在逻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从根本上遏制党内腐败的首要前提,构建和完善党内反腐法规制度体系是净化党内生态的重要基础,党内反腐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是营造廉洁党内政治环境的关键手段,实现党内制度反腐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