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邪教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邪教通过控制思想,使其丧失正常的理性思维,在精神控制下实施犯罪行为,具有反人性、反政府、反社会的性质。全世界人民深受邪教之害,民众对邪教反感至极。运用法律手段预防和惩治邪教犯罪,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通过梳理我国邪教犯罪立法,对推进我国邪教犯罪立法完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恐怖主义犯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恐怖主义犯罪是全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敌人。面对恐怖主义的全球危害 ,如何科学而全面地认识恐怖主义犯罪 ,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寻求更加有效地防范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 ,是理论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基础上 ,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进行概括 ,对恐怖主义犯罪原因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恐怖主义行为滋生于 2 0世纪初叶 ,一些组织或个人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或目的不断实施危害人类的行为 ,如劫持航空器、劫持人质等。这些行为在国际社会层出不穷 ,愈演愈烈 ,逐渐发展成具有组织性、有针对性 ,甚至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国际性恐怖主义罪行。如何有效地惩治这种新型国际性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关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理论与实践也是各国刑事法学界重视的研究课题。结合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刑法的相关理论 ,本文重点就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况、性质及惩治与防范策略加以研究 ,以期促进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严重危害国际社会的罪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目前在各国之间未能达成统一权威的定义,与政治犯的定义无法明确的情况类似。尽管现今国际社会都在采取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非政治化"的处理措施,以区别于政治犯的处理,但是无疑缺乏一个相应的规范性标准。  相似文献   

5.
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前置化处置的做法引发了传统刑法与预防刑法、保护法益与尊重人权、公共秩序与个人自由的二元博弈。在反思恐怖主义犯罪前置化处置引发的二元博弈的同时,应当承认恐怖主义犯罪前置化处置立法的正当性。司法实践表明,刑法关于恐怖主义犯罪前置化处置的条款存在立法与司法间的严重断裂,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被扭曲,应当对这些条款的司法适用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6.
秦春波 《学理论》2012,(12):34-35
恐怖主义犯罪由于恐怖活动的泛滥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最近几年的高密度、超强度破坏的恐怖事件,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恐怖主义犯罪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全面考察其来龙去脉,才能有的放矢地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因此,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应该从多角度进行概括,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犯罪学的特征,另一个是规范刑法学的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7.
恐怖主义犯罪严重地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 ,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科学地界定恐怖主义犯罪、分析恐怖主义犯罪新动向 ,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对策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刑法是遏制毒品犯罪进一步滋生蔓延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刑法中关于毒品犯罪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法定刑规定过重,有的选择性罪名设置不合理,有的则表现为不同犯罪之间的法定刑配置失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对犯罪的认定和处理,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公平正义这一法律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因而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刘易斯·科赛创立的社会冲突理论中的冲突根源、社会作用、社会冲突功能等相关内容对我国应对恐怖主义犯罪具有一定的启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长治久安;坚决反对和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0.
独狼恐怖主义犯罪作为恐怖主义犯罪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已逐渐成为恐怖主义犯罪的新常态,并因其突发性、隐蔽性、不易防范等特点,而成为国际反恐防恐的一大难点。"独狼"与一般的恐怖分子有着较大的不同,激进化的状态十分明显;同时由于独狼恐怖袭击易被复制和效仿,从恐怖主义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危害将进一步扩大。加强对于独狼及其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将有助于对独狼恐袭的防范。  相似文献   

11.
孙红雨  刘文燕 《学理论》2015,(7):161-162
本文根据目前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不合理开采所导致的犯罪现象,总结出了我国在面对矿产资源犯罪中立法问题的一些弊端。并针对此类犯罪立法问题,展开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得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犯罪立法问题的结论,为今后矿产资源犯罪立法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定义评析方法就有分类评析法、补充评析法、综合评析法、列举典型定义逐一评析法;典型的定义也有犯罪说、意识形态说、思潮与犯罪双重属性说、特别政治暴力形态说、恐怖体系说、非恐怖统治论、国家恐怖主义论、二元定义论、定义体系论这九种;对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也存在某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4)
盗窃犯罪是我国社会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犯罪形式,其数量在很多地方占据了犯罪之首。我国关于盗窃犯罪的刑事立法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从适当提高追究盗窃罪数额的起点、将虚拟财产纳入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单独设立单位盗窃罪、单独设立刑法条文追究盗窃珍贵文物犯罪行为以及将邮政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取财物的犯罪行为由盗窃罪改为职务侵占罪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盗窃犯罪刑事立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立法和执法与TRIPS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美国提出中国知识产权犯罪立法和执法措施没有达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执法标准。本文在结合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对于假冒商标和盗版行为处罚的规定以及美国著作权法和版权法的规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比TRIPS刑事执法要求进行分析,以论证中国在既有的法律体系中对知识产权所提供的刑事保护已经达到了世界贸易组织TRIPS中规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和标准。  相似文献   

15.
国际社会为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而制定的反洗钱法律文件,因国际反洗钱法律适用主体的有限性以及各国反洗钱法律规范内容上的差异性而收效有限。为有效预防和打击国际洗钱犯罪活动,应尽快推进反洗钱国际刑事立法的统一,加强国际间刑事司法协助,完善金融服务及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恐怖主义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也同样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如何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已是研究国家安全必须重视的课题。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以法律手段应对恐怖主义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现行法律的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制约了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应予完善和细化。  相似文献   

17.
恐怖主义的产生 ,有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公正和不合理等原因的作用 ,也是当代阶级、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斗争的结果。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和磋商 ,开展合作 ,共同打击国际恐怖活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简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主义通常是指奉行以暴力活动制造特定的恐怖气氛达到政治目的的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理论体系、思潮和主张。而将在该理论体系、思潮和主张控制下由“次国家团体”或其他非法地下组织有预谋地实施,并以无辜的群众或非战斗人员为主要目标,试图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暴力行为统称为“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是国家、阶级、民族、宗教间各种矛盾尖锐复杂、不可调和的特殊表现,是一种特殊的、严峻的社会现象,产生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真正根源是世界的强权政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公正。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主要类型为:邪教或宗教极端主义恐怖组织,民族或种族主义恐怖组织,政治恐怖组织和国家恐怖主义活动。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行动上呈现以下特点:规模的相对有限性、巨大的间接破坏性、手段的血腥残忍性,以及国际化、专业化、高技术化、背景复杂化。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策略是:(一)建立国际反恐怖组织,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行动提供法律依据;(二)各国建立专门的反恐怖机构,实现情报资源共享,协调打击恐怖组织的统一行动;(三)加强反恐怖主义活动的基础工作;(四)用军事、经济、高新科技等手段打击恐怖组织;(五)标本兼治,铲除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19.
恐怖主义犯罪对民航领域的渗透在宏观趋势上呈现持续性、可控性的特征;在武器、袭击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不同比例的权重分布。恐怖主义犯罪的渗透样态,呈现网络性和依托科技化的特征。针对上述特征,应当以传统的法律防控措施为纲,融入新的反恐理念和元素,从法律角度做好长期的反恐应对机制,回应整体渗透趋势的持续性;构建反恐联动防控模式,运用好科技发展下的大数据防控,互相配合协作,实时更新理念、技术,以应对恐怖主义犯罪新的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法定犯即将到来的时代,食品安全犯罪应适时地调整为刑法典与附属刑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当前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调控范围过于狭窄,应拓宽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对象和行为方式。食品安全犯罪在法定刑设置上存在法定刑过于宽泛、非监禁刑与资格刑的阙失等诸多问题;在当前不能完全取消经济性、非暴力性犯罪死刑的情势下,将食品安全犯罪的死刑适用主体限定于"产品的生产者"较为妥当,以彰显严格限制、减少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