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星 《前沿》2005,(8):79-80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雅氏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他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对教育本质、教育方法、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反映了其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泽 《求索》2013,(11):105-107,43
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对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宗教、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存在主义鲜明地把存在视为"人的存在"而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在者",认为只有人的存在才使一切"在者"赋予意义。因此,把人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且注重人的选择、人的情感对人发展的作用。存在主义被纳入我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是教育学研究主动向其他学科寻求滋养、不断走向开放性使然。存在主义在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排斥到开放融合的转变,从研究价值取向、话语表达和写作方式及研究方法上对当前教育学研究予以观照。倘若用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审视当前的教育,对修正和检讨现实教育中的不足,仍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及存在主义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赋 《理论月刊》2006,6(5):36-39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试图对存在主义代表作家及其主要哲学观点进行述评与批判。  相似文献   

4.
刘宇阳 《传承》2012,(18):67+85
曾经在世界上多国家流行和传播的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带有国际性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在存在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诸多的派别门类,他们的理论之间有某些微小的差别,但实际上,它们基本都是以反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具有不同于其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特征,因此,对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学重视教育的精神唤醒功能和自我教育的力量,倡导苏格拉底式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吸纳雅斯贝尔斯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有益于拓宽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沈秀英 《前沿》2008,(1):242-245
存在主义从始至终都对汪曾祺有一定影响。它在汪曾祺的生命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文学创作使汪曾祺的存在由自在转向自为;30年文学创作的空白呈现出汪曾祺非文字的本真存在。存在主义对其作品也有很大影响:生存的艰辛与苦难成为汪曾祺文本着力表现的主题;对诗意栖居的追求完成了对苦难境遇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自由观认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绝对的。这样一种自由观影响极大,流传广远。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是相对的、自由的选择应有积极、正确的目标,自由选择不仅要负道德责任、更要负法律责任、自由的根本价值是为人民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自由观会不断地演变,其变化的轴心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准绳。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思路,是指人们对创造新思想、新方案、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的思维指向和设想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适应社会需要是根本的创新思路。因为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者最重要的最新动因,社会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提供创新环境和创新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要在适应社会需要中实现创新,就是要从适应学生需要向适应社会全员需要、从适应教育需要向适应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需要、从适应教育需要向适应教育与交往相结合需要的转变中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9.
巩在峰  吴宁 《求索》2013,(10):93-96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这一思想流派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梅洛·庞蒂和萨特。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了现象学、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要素,表现为一种“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它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反思现代性的使命,力图超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并通过扩大理性或包容非理性来克服合理性的危机。这是一种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与历史、理论与实践关系方面,在文化自主问题方面都表现出某种含混姿态。  相似文献   

10.
易经 《求索》2012,(9):192-193,138
本文以人的生存困境、人性的关怀为基点,探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差异与融合。文章主要从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前两个维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差异明显,但却也有共通之处,而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情本体学说提供了可以使两者相结合的最佳路径。这条路径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打开了一条走向世界文坛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侧重清理六个提纲的内涵、理路,展示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逻辑结构和基本脉相,发生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是其思想的显著特征,但又不能把其思想简化为任何其中之一,事实上他的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人手,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许地山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思想进行了对照.从中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表述了对人生荒诞境遇的深刻体验,然而对待荒诞的态度却迥异:一为退守,一为进取.许地山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强调以对苦难的忍受来超越现实,进而通过否认苦与乐的根本差异达到一种清静无为、自然而至的境界;而加缪则主张以"西绪福斯"式的无效无望,而又坚韧不拔的行动积极挑战荒诞,反抗荒诞,以完成人的"自我选择".这一对比不但明确表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思想实质,也体现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的诗歌始终以关注人的感性生命和审美生成的本真面目坚守着自己的领地。他的创作,既是他宗教情怀的载体,又是他那诗化哲思的呈现;既是他对艺术的观照,又是他对个体生命"死亡"意识的体验。此外,在他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本我的孤独性,其孤独性存在于一种绝对的自由境域,自由存在与存在自觉保持着高度一致,以期体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这正是艾略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 ,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 ,有利于揭示社会现实背景对学科产生的抚育和影响作用。从哲学渊源上看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启发和直接影响 ,从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不同于华生和弗洛伊德所代表的学说 ,成为当时心理学领域的“第三种力量”。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生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方法及所选择的道路 ,对哲学的发展又具有进一步的启发意义。因此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存在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学科渗透与交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小驹  万承华 《理论月刊》2005,1(8):136-138
存在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不仅对当代和后世影响深远,而且与西方传统文学一脉相承.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形象就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对存在主义哲理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表现了两个不同时代伟大作家在人类心灵方面的感应和相通.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存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由于存在主义哲学把人的存在抽象化、片面化和神秘化,导致对人的本质存在缺乏科学的认识。从马克思哲学视野中来思考当代西方存在主义人的本质观,对深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罗譞 《理论月刊》2024,(2):34-41
随着拉埃尔·耶吉《异化》一书的问世,以及关于互联网社会中“人机关系”“数字鸿沟”“数字劳动”等新问题的广泛讨论,异化理论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潜能又得以被重新发现。大批国内外学者开始重拾“异化”这一理论武器,对当下的数字社会现实展开批判性思考。然而,伴随异化理论复兴而来的是一场关于“如何判定异化”的路径之争。尽管异化理论在阐释和批判当下的新社会语境时依旧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潜力,但要想激发这一潜力,就需要对两条路径重新整合,探寻异化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方法论潜能,明晰两条路径分别适用的问题域。异化理论的两条路径在问题意识的起点和方法论支点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前者诉诸伦理,后者落脚于关系,由此,一套“围绕现存社会关系展开伦理批判”的方法论内核便得以成形。  相似文献   

18.
吴欢 《传承》2012,(10):54-55
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同时对人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括含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针对思想的含义、类型及特点加以概述,着重介绍思想的几个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思想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长  夏延华 《求索》2012,(6):209-210,204
《等待戈多》凭借荒诞的艺术形式实现了戏剧史上对亚里斯多德经典戏剧理论真正的革新。它不仅诠释了毫无意义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有限地位,更重要的是为战后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找到了戏剧表达的方式。贝克特的反戏剧手法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救赎和振奋。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构成当代台湾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20世纪50-60年代台湾知识界对存在主义的引进和研究存在三种取向:情感化认同、学理化辨析和意识形态化的改造。在60年代台湾文化场域中,存在主义进入台湾后与本土青年的世纪末情绪相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亚文化思潮,与主流思想构成疏离甚至对恃的关系。存在主义与台湾现代派的生命体验和境遇认识相契合,为60年代台湾青年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境遇、建构自我认同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