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民主形式。这一民主形式包含协商主体、协商客体、协商场所、协商方式及协商结果五大要素,呈现一元性、规范性、和谐性及公共性四种显著特性,发挥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公民文化三方面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上海H社区的个案分析表明,协商民主能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公共参与的协商、沟通机制,而且还能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善治。但是,在思考城市基层治理与协商民主实践之间的关联时,必须要看到,城市基层治理所需要的是协商民主而不仅仅是协商的手段或方法,即必须使协商民主成为一种民主模式,进而使之成为政府与公民合作时不能忽视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既是一种有效的公共决策机制,也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需要将协商民主生活方式的理念贯穿于公共决策过程之中,探索协商民主对于公共决策的重要意义。协商民主通过发挥听取民意的作用,有利于决策过程中信息的收集;通过发挥监督参与的作用,有利于决策过程中方案的拟定;通过发挥密切联系的作用,有利于决策过程中结果的反馈。要达到协商民主优化公共决策的目的,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就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路径。要保障协商民主的过程公平与条件均衡,统筹城市建设在公共决策中的多重效益取向;要建构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机制,增强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回应性和互动性;要倡导和培养协商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公众在公共决策中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与民主制度。协商民主的核心是理性的公共协商,即通过讨论、审议、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立法和决策的共识。协商民主关注民主的具体过程,在国家制度、特设论坛、公共领域等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协商民主具有合法性、理性、公开性、责任性特征。协商民主制度的实施激发了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促进了决策的合法化、培养了公共精神、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达成共识、关注公共利益已成为现实的政治目标,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与制度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丽惠 《团结》2010,(3):26-27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所谓协商民主指的是这样一种民主政治形态:即公民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的过程,各方的意见在公共论坛中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  相似文献   

6.
公共价值管理聚焦在如何创造积极和公众所期望的经济社会后果,是与网络化治理相适应的一种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公共价值管理与协商民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协商民主为建构公共价值、处理公共价值冲突、增强公共价值合法性和避免公共价值失灵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生成公共价值的过程中,协商民主推动治理网络的良性运转,促进公共管理者、专家和公众角色的转变,可以有效地化解公共行动在寻求持续性支持方面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并且激发资源、汲取资源以增强公共价值生成的操作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立法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运行"场域"。妇联作为旨在代表、维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人民团体,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构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是,其在参与《反家暴法》等立法协商方面充当了利益之统合、协商平台之构建、智库使命之担当诸重要角色。妇联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践表明,人民团体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在协商民主建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发挥独到的效应,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之建构及其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敏江  梁莹 《理论探讨》2006,(1):146-149
20世纪后期,西方政治理论的重要发展就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协商民主是公共协商过程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对话、讨论、审视各种相关理由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的一种治理形式。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从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政策执行网络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政策执行中的对话与协商、公民参与意识以及积极的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政策执行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成政策执行网络的现实运行。  相似文献   

9.
菲利普.佩迪特是当代共和主义复兴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阐释共和主义自由观——无支配自由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支配的共和主义的理想政府模式。无支配政府强调公民共治、论辩的民主,以实现公共善、公共利益为依归,公民性支持是建立无支配政府的社会基础。无支配政府的实质是一种后自由主义的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吴光芸 《理论探讨》2008,(2):146-150
协商民主所体现的平等、公民参与、宽容、互动等理念表明公共领域与市民参与是协商民主实行的基础.而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市民参与不足将制约着协商民主的施行.因此,在我国推行协商民主的首要条件是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公共领域,为民众营造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对独立的广阔空间.具体而言,政府要为培育和规范公共领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健全的市民社会,培养公民的公共领域主体意识,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公共领域的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11.
从逻辑关联看,网络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具有内有内在契合性,它堪称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网络公共论坛努力地实践着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它有利于拓展公共参与的空间,扩展公共参与,为公共参与清除时空和代表性等障碍,还有利于打破权威垄断,更能实现参与平等,推动政府官员与公民之间的直接对话.当然,网络公共论坛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推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协商民主茁壮成长、走向成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四个重点问题需要注意:推动互联网建设和网络知识普及;加强网络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构筑社区网络公共论坛;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对治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多元共治的简单表述。在确立了合作治理的基本方向之后,还必须关注如何促进合作和怎么合作的问题。从公共行政的本质出发,民主行政是承载公共利益、行动网络和公共精神的统一框架,因而治理的核心是民主治理;而民主治理的基本规范是协商民主,由此提出协商治理的模式;协商治理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优先性、保障性和提升作用,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将公共协商的制度建设纳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体系当中,发展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商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创造;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因此,如何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期“特稿”刊登的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的文章,给出了很好的解答。作者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人民政协是实行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二是让界别代表与党派社团代表共同在协商民主中发挥主体作用;三是认真研究协商民主的程序。文章认为,协商民主的实质,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其中的关键是使“政治参与”和“有序”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民主政治的终极目的,是要有利于实现人民权益和富裕幸福,有利于社会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和国家昌盛。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理论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关注公民参与领域的扩展问题。协商民主不仅深化了公民社会中公民参与的问题,还考虑了国家制度领域中公民参与协商的途径,这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领域的公民参与协商。同时,协商民主还将公民参与协商的领域进行了拓展到全球治理中去,在全球共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合作沟通领域中注入公民参与协商的因素。拓展公民参与的领域,推动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制度认同对于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基层协商民主基本功能的发挥,有助于降低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成本,有助于基层协商民主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但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认同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障碍,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形式异化、规范性与法理性缺失等制度正义的困境,以及利益多元化、民众参与能力与资源的不足、社会公民文化的欠缺等所导致的价值认同所面临的挑战。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认同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积极探寻有效的建构路径。在塑造与彰显制度正义方面,要不断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要将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充分保证民众的合法权益。在培育价值认同方面,要塑造民主政府形象,强化民众对基层政权的认同;提高民众的公民素质,培养合格协商主体;还应该着力发展适宜协商民主实施的社会公共领域,不断积累协商民主制度认同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6.
在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为价值基石的现代国家建构中,公民是一个有多重蕴意的政治概念,它既包含着个体层面的主体性内涵,又是民主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与公共权力的终极来源。公民依托其身份资格的获得与角色行为的扮演而存在。其中,公民身份是静态的存在形态,是政治与法律的规定;而公民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等均是以角色的形式出现的,两者既统一又不同。公民通过在行动中扮演角色而获得主体性。现代社会中工具化价值的过度扩张引发了公民主体性的异化,带来了公民主体性的衰落。因此,要重建公民的主体性,并探索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公民个体之自主性的获得与重建,促进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成长,最终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7.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新时代语境下已经得到了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框架的建构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政府治理与政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基于新时代语境进行考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一种具有行动边界的、有限度的民主形式,这个限度包括:以《宪法》为协商行为准则;以角色认知为协商前提;以议题场域为协商范围;以政治文化为协商环境等四个维度,从而使民主且广泛的协商对话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可能性。新时代语境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边界的确定是一种以有限行动谋求有效协商的必需路径。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7,(2):20-26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协商治理,协商治理的趋向是良政善治。国家治理的旨意与协商民主的内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即利益均衡是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一致的目标追求,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相同的价值取向,主体平等是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同一的根本原则,公民精神是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共同的理念诉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协商民主提供承接载体,反之,发展协商民主也需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架设运作平台。即,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为国家治理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过程中公共决策的质量,有利于国家治理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疏通协商渠道、拓展操作场域、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契合,二者在结构上是一种互动与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治理手段的网络治理与自由民主的一些关键特征不相符,却能与协商民主的一些关键特征相匹配。基于此,我们可以将网络治理与协商民主统合起来,并将这一统合之后的产物称为协商式治理。从理想角度来说,协商式治理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治理所具有的高效率优势,另一方面又可使之具备协商民主所蕴含的民主意涵。当然,从现实角度来说,人们在落实协商式治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克服诸多难题,如难以精准地确定各个利益相关者、包容性与协商之间具有冲突、较难区别出协商与妥协之间的差别、难以确保各个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协商治理及缺乏解决分歧的机构。因此,应采用在开展协商式治理之前经由公共媒体发布协商式治理的具体操作议程、正确安排所要讨论议题的顺序、设置上诉委员会或仲裁机构等途径来克服这些难题。  相似文献   

20.
以自由、平等、理性和公共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现阶段推行协商民主,能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对于转型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