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必须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机制。在中国现阶段财政分权的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主要依赖于县乡两级政府负责,这严重地影响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这是因为缺乏促使地方政府将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众所周知,地方政府大多追求经  相似文献   

2.
"得民心者得天下",执政者无不关心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正因如此,政府信任日益成为政治学、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所重视的问题。分权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策略,其对政府信任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在中国的制度框架下,首次结合微观层面调查数据和省级层面数据,并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分析了财政分权如何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总体上对政府信任产生了负向效应,且这种负向效应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同时,研究也证实,政府规模、腐败程度和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均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除此之外,民众本身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社会地位等因素也对政府信任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索了制约我国物业税税制改革的财政公共管理体制中的约束机制,得出结论如下:不规范的财政分权改革的直接后果造成了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和"逆向软预算约束",而分税制改革给地方政府收入结构带来的"驱赶效应"以及地方政府事实上具有获取体制外资源的强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强化了地方政府的"逆向软预算约束"机制.在上述财政管理体制环境中进行物业税改革自然步履维艰,因为地方政府"逆向软预算约束"机制是制约物业税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不彻底的财政分权体制缺陷是制约物业税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社会约束不力以及相关制度设计缺陷是制约物业税税制改革的外在原因;税制设计严重老化是制约物业税税制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费广胜  杨龙 《行政论坛》2010,17(5):19-2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分权和政治晋升制度致使中国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模式。为了吸引更多的流动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政府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制度竞争,表现为财政税收竞争、公共支出竞争和规制竞争等形式,由此产生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后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竞争是在一系列约束下发生的,通过改变约束条件,可以更好地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广西2001年——2010年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即R&D经费投入分析,并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全社会应加大对R&D经费投入;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优化R&D经费的使用结构;提高政府R&D活动经费的使用效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深化科技开放合作。  相似文献   

6.
税费改革后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理论导刊》2005,(9):64-66
税费改革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依然存在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民负担的教育投入太重、教育财政体制与国家财政体制不相适应等许多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必须建立“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的总量,提高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拓宽农村义务教育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以流域为典型代表的生态资源富集区通常面临“两线三区”等绿色门槛约束,资源开发受限、资金投入过高,地方财政普遍面临“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已有关于流域治理研究大多是从“输血”的角度进行探讨,少有研究聚焦流域本身的生态价值,探究如何激活“造血”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多部委联合印发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要“推进生态系统碳汇交易”。作为流域治理的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开发的重点,抚仙湖流域治理的案例研究表明,“流域治理—固碳增汇”耦合协同的关键在于优化治理体系、实施多维系统治理和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以此打通生态系统碳汇的“巩固—提升—转化”通道。本文提炼了“流域治理—固碳增汇”耦合协同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出要把“自上而下”目标和“自下而上”参与结合起来,从理念转变、政策优化以及动力转换等方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使地方发展摆脱“输血”依赖,激活地方“造血”功能,促使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创新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我国52个国家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水平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2005-2007年三年的面板数据,我们发现,研发经费投入对高新区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而人员素质水平对其具有负向影响;同时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水平会交互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9.
实行“经费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新机制”的突出特征和贡献。从近两年的实施效果看,“新机制”产生了明显的效应。继续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公用经费开支、避免辍学的“反弹”现象、加强预算管理等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克忠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44-52,125
行政管理支出具有双重属性:过多的支出不利于经济增长,使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不利于官员的晋升,同时有违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但能直接提高地方政府官员个人的福利水平。所以,地方政府及官员对行政管理支出存在两难选择。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行政管理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是:在中国特色财政分权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自由裁量权扩大时,总体效应是加大了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同时,行政人员规模与行政管理支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社会结构等因素对行政管理支出也有显著性的影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其他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社会保障支出除外)对行政管理支出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目前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支付制度不完善、支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二是要在收支计算方面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三是优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四是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政府行为偏好是指政府在政治经济实践中为争取地方利益最大化而呈现出的策略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和财政改革激励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充斥着诸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上趋利空间的形成,既来源于政府科层制关系博弈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来源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激励效应,更来源于政府科层行政过程中的软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湖南省1995—2008年的县级数据,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作为工具,从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视角对省内财政制度安排与县级政府人力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南省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县级政府人力规模呈现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省内支出分权对湖南省县级政府人力规模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省内收入分权、县财政自给率和县人均净转移支付。这一发现表明,实行合理的省内财政分权,是湖南省控制县级政府人力规模急剧膨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这对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分税制下,地方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治理环境的动力不足,造成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益恶化。以我国财政分权实践为背景,探讨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协调中央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关系;进行官员晋升考核制度改革;转变政府发展理念;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锁利铭 《行政论坛》2023,(2):55-66+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和优化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发展活力和政策选择,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理论领域,不同学科从制度、属性和主体等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并形成“竞争”与“合作”两大议题群。既有研究采取了对二者进行独立研究的方式,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相对于理解抽象的地方政府间关系而言,现实中地方政府间关系在单次行动中呈现多重效应,可以将“竞争”与“合作”对立的二分观点重新统一到复杂关系中。结合我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实践,揭示现实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对“委托—代理”“协调—合作—竞争”“区域目标—地方目标”等机制要素的整合,存在强协调竞争性合作和弱协调合作性竞争两种路径:强协调竞争性合作路径遵循以竞争强化合作、选择性收益带动集体性收益的逻辑;而弱协调合作性竞争路径则是地方政府采取绑定与桥接策略、以合作促进竞争并通过集体性收益带动选择性收益。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十五”时期环保规划框算,深圳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共需200亿元。政府财政投资为83.3亿元,资金缺口达116亿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是融资渠道狭窄。现行环保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体制内的财政性融资、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投入比例相对偏低。二是融资机制落后。深圳环境保护的融资机制与经济体制极不相称,环保投入机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还是环保投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与我国经济体制高度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转移与我国西部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权分权制度、市场化改革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相对绩效考核制度构成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本文将产业转移引入地方政府竞争分析框架,阐述了承接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竞争的动力机制.然后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承接地政府竞争诸问题.研究显示:虽然地方政府竞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但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热情有增无减;在我国西部地区,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对其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而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对其经济增长并无明显正效应;市场化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我国官员考核必须放弃“GDP主导型”的政绩考核体制,让地方官员从经济增长的数量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曾在八十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县域经济,面临什么新问题,预示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势,是值得充分讨论的。宏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80年代初推行的财政分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强化了地方经济。财政分级承包使财政体制由原来中央一个政府财政、一本帐“统收统支”,改为当时约8万个地方政府都建立财政。这种变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有了加速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极大热情。正是这一政策,使八十年代几乎成了地方县以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题的提出:"集权—分权"悖论及其两个维度当代中国"集权—分权"悖论背后实质上隐含着两个维度的问题。当人们呼吁集权时,更多地是从政府间关系这一维度出发,强调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问题,要求中央政府在全国性的问题上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而当人们呼吁分权时,则是从更广泛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关系这一维度出发,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的权力划分问题,要求国家(包括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20.
财政调控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措施,其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平衡与稳定.就我国的现实情况,如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地方掌控预算外收入等情况而言,中央对地方财政调控的实效并不如意.这种格局的形成,除受历史的、体制的、制度固有的不足以及改革的短期效应等多种因素影响外,最为根本的是调控的非法律化所致.因此,中央对地方财政调控逐步实现法制化,是中央对地方财政有效调控的上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