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澜  张洪汇 《行政论坛》2023,(3):26-35+2
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实践前沿,其从政策倡议转变为政策行动的关键在于政府各部门间的有效协同。与既有研究较常关注的知识领域单一和执行主体明确的跨部门协同任务相比,营商环境建设的知识复杂性和执行主体不明确对科层组织运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基于A市营商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表明,当面对营商环境建设的新任务与既有跨部门协同问题叠加时,地方政府统筹部门采用了“赋权稳压”和“激励调适”两种机制——前者通过对部门择优赋权来高效传导压力,并在任务过程中将外部压力稳定输入跨部门协同组织运作之中;后者则通过重塑部门激励结构,消解因部门利益化与知识壁垒导致的集体行动困境和外部监督难题——最终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响应表现出差异化的行为。本文立足于政策执行的经典理论,从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角色的视角构建地方政府政策响应行为差异化的理论解释框架。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响应行为受到其扮演的“国家代理人”、“理性人”和“社会代理人”这三重角色的影响。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为例,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地方政府政策响应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三重角色会影响其政策执行的主观意愿,地方政府可支配资源会对政策执行形成客观约束,最终所产生的地方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序列是解释其政策响应差异的重要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地方政府更好地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改善民生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权制的实施使政府间关系发生变化,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间横向联系日益增多。横向地方政府作为互不统辖的行政主体,为维护各自的利益,相互之间的竞争有日趋增加之势,相应地方政府之间的争议不断增多,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机制的构建加以关注。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法约尔桥"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其建议为:实现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设立横向间独立协调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但至少我们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面是不成功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机构遇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何有效地加以解决,公共选择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信息非对称。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但至少我们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面是不成功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机构遇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何有效地加以解决,公共选择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信息非对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机构在1982年、199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地方政府机构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2000年国务院正式作出了进行全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决定.本文密切结合华东地区省市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上海市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就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和加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情况下,中编办与国家行政学院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焦点、难点和热点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讨。认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焦点是政府权力的剥离和利益整合;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分流与就业工程;改革的热点是政府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本次研讨会在许多理论问题上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地方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要准确把握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为重点的理论逻辑,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党政机构职能体系。地方机构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统一组建地方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结合实际优化地方科技、金融监管、数据管理等领域机构职能配置,整合农业农村与乡村振兴机构职责,优化地方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实施地方机构改革须进一步完善机构职能运行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9.
大部制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初探——以某沿海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改革的本质是解决“三权”的合理划分与相对分离。大部制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遵循满足需要、总体统筹、系统整合、制约协调、总揽分别的原则;既要体现与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对应性又要体现自身特色,从国家权力结构划分层面予以推进。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机构林立、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挚肘等问题,势必会减弱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影响地方政府服务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科学合理地设计地方机构改革方案,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实施。本文以某沿海城市为例,在分析其机构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大部制的理念设计了其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期对即将展开的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20,(2):50-57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路径。中国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棘手问题"属性、碎片化管理现状和协同失灵现象成为影响改革绩效的主要表现。在协同治理机制(CGRs)理论框架下,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可以从协同驱动、协同过程和协同结果等三个维度进行构建,通过运用该理论模型对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进行分析发现:通过领导力、不确定性和相互依存等驱动要素充分调动和激活各级党委、人大、财政、审计等各方面力量,建构有原则地参与、共享动机和联合行动能力等协同过程,形成交互协同并相互制约的预算绩效协同治理体系与机制,可以有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今明两年开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如何推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迫切需要我们正确正视地方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地方机构改革的难点,并深入探讨其对策性措施,从而统一思想,克服困难,排除阻力,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已经进行8次政府机构改革。纵观40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三个显著成效,即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机构配置,从单纯精简机构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极大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积累五条成功经验:政府机构改革要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要自上而下地展开,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要遵循依法推进路径,要实行渐进式策略。但政府机构改革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不少的问题,2018年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破解克服,打造政府机构改革的崭新格局,主要体现在新部署、新导向、新目标、新体系、新任务、新整合、新模式、新规范、新路径、新统领等10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地方债务危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地方机构改革和各地对政府负债的清理,各级政府的巨额负债浮出水面。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损害政府威信,致使党和政府很多政策和措施在执行中难以首尾兼顾,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掣肘。 债务成因错综复杂,但主因是各种不合理的政绩导向,同时政府职能设定不科学,不符合现代政府的要求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严格控制支出、盘活地方资源的前提下,宏观上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重要组成机构,承载着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公共服务的核心体现和基础。伴随着公共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供给侧改革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明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供给主体定位,以良性协作、达成行动为归依,利用社会与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多元供给机制,完善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机制,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双到位"。  相似文献   

15.
崔晶  毕馨雨 《行政论坛》2023,(6):100-108
在压力型体制中,政策压力的显性传导与隐性转化共同推进基层政策执行。压力运转机制表现为政策前台的“层层施压”与政策后台的“层层转化”,显性压力传导与隐性转化相配合,在层级政府间以及基层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中实现政策压力的化解。W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的个案分析结果表明:基层政府在政策的前台以程序化的政策执行推动显性压力的层层传递;在政策的后台则呈现真实的治理技术,以隐性转化的方式调节显性压力,并最终在民众的配合下融合和消弭了政策压力,使得压力型体制得以正常运转。基层政府的“前台呈现”与“后台配合”,分别遵循了科层制情境下的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  相似文献   

16.
石小兵  王冠鑫 《学理论》2011,(30):22-23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政府政务的网络化运作,政府权力结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必然给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带来严峻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便捷条件,不断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改革和创新地方政府决策的信息察觉和沟通机制、公众和专家参与机制、制约和协调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机构改革。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机构改革是在世纪之交中国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调整幅度较大,人员调整最多的一次。目前,国务院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实现了预定目标。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今年将要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机构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关键邓小平早就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就是说,机构改革决不…  相似文献   

18.
大部门制改革的实质不在于职能整合或职权分解,而是通过顶层设计促使决策权集中化,确保政策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中国大部门制改革既是转变政府职能和促进政策协同的结果,也是降低协调成本、构建决策中枢、精简政府机构的内在要求。大部门制改革的整合机制主要有机构合并、执行分立、议事协调三种模式。这一改革既要利用"改革之窗"推动机构重组,也要基于现实问题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并通过地方层面的政策试验积累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6,(3):43-48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等三大行动集团之间的并力共持,是亟待推进的跨省户籍改革开启破冰之旅的关键。中央政府承担跨越行政区的省际统筹与引领职能,地方政府承担政策执行和省际户籍转换职能,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协作供给职能。然而,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表明,由于三大行动集团之间存在"利益不相容",它们在跨省户籍改革中的府际博弈均体现出非合作博弈路径。央地之间的博弈具有"斗鸡博弈"特征,地方政府间的博弈符合"囚徒困境"逻辑,而政社间的博弈则呈现出"智猪博弈"格局。要在跨省户籍改革中实现三大行动集团的利益整合,亟须构建动力与压力相结合的央地府际合作治理机制、地方政府间的土地省际占补平衡机制与公共服务跨部门协作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些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发现其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强调国家统一管理而导致的地方治理结构单一化。当代中国的地方治理结构单一化是历史遗传和传统体制的产物,与转轨时期纵向政府间关系中存在的压力型体制也有着内在的关联。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治理结构单一化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但是,从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地方治理结构多元化与国家的统一管理并不矛盾。因此,在已有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基础上,实现地方治理结构多元化应该成为继续推进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