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渠开凿的最初原因是为了军事上征服岭南,从而统一全国.灵渠开凿以后,在经济文化上,更加方便了农业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岭南与岭北的经济文化以及海外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同时,促进了汉越的文化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粟尚正 《传承》2008,(2):105-106
桂林传统城建文化的人文背景深远而丰富,秦凿灵渠使桂林城建文化实现了根本性变革。唐宋时期桂林城建文化风格特色形成,桂林风貌呈现山环水抱、自然天成格局。明清以后桂林城建文化从极盛走上衰落,经过艰难的百年探索,桂林城建文化终于走出迷失,开始重建自觉。  相似文献   

3.
桂林传统城建文化的人文背景深远而丰富,秦凿灵渠使桂林城建文化实现了根本性变革.唐宋时期桂林城建文化风格特色形成,桂林风貌呈现山环水抱、自然天成格局.明清以后桂林城建文化从极盛走上衰落,经过艰难的百年探索,桂林城建文化终于走出迷失,开始重建自觉.  相似文献   

4.
《春秋》2001,(1)
由济宁市政协组织编纂的《济宁运河文化》一书,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运河文化是人们在对京杭运河的开凿、疏浚、利用和发展的千百年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形成的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它植根于运河的漕运、商贸、手工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具有广泛的  相似文献   

5.
悠悠古灵渠 神奇别有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敏玲 《当代广西》2004,(17):19-19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南疆的兴安灵渠与北国的万里长城,像两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上,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称灵渠:“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漫步在幽静秀美的灵渠边,品味她悠久沧桑的历史,你会深刻领略她凝重脱俗的神  相似文献   

6.
廖国一  王林 《桂海论丛》2012,(4):111-115,4
文章提出要发挥文化遗产事业在广西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遗产事业产业体系。具体思路有:发挥文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拓展文博产业发展空间;实施"百家博物馆建设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办馆;重点构建"两区一带"博物馆群,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加快宁明花山和兴安灵渠申遗工作,创建广西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建设中国—东盟艺术品展销中心。  相似文献   

7.
中部崛起背景下新农村“文化经济”形态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于农村的崛起。从文化经济理论视角看,随着世界文化经济时代来临,中部以其优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具有发展农村文化经济的后发优势。构建新农村文化经济形态,实现中部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农村文化经济形态转变,是促进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走出蛮荒——交通与秦汉时期的岭南越族社会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对秦汉时期岭南越族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秦汉时期岭南水陆交通的拓展强化了岭南的政治地位,加强了中央与岭南的联系,促使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出现;引发了岭南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岭南商业贸易的起步和早期海外贸易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是岭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革的时期。自秦始皇进军岭南,设置郡县后,大量的中原汉人逐渐涌入岭南,并与岭南土著越人杂居。因此,秦汉时期也是岭南地区的民族相互进行文化交流,乃至民族融合最为频繁、复杂的时期。本文试图对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越人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情况作一些探索,以就教学术界。  相似文献   

10.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话出自大文豪郭沫若之口。1963年,郭沫若游览广西兴安县灵渠时,盛赞它“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可见灵渠在大文豪心中的地位多么神圣!灵渠——这个钟灵毓秀的地方,让多少华夏儿女魂牵梦萦、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1.
李春桃 《求索》2011,(5):250-252
《岭表录异》是晚唐五代记载岭南地区物产风物的重要笔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至今为止,学界对此还缺乏专门的探讨。文章从自然地理、饮食风俗、商业经济、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对此书作了系统考察,认为其所载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对研究岭南及相邻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波  肖凯 《人大建设》2014,(8):12-12
<正>2014年7月9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文慧在郑州会见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列治文市代市长区泽光率领的加拿大航空港经济促进团一行。来访团来豫考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经开区,并着力推动与河南省在经贸、物流、教育、中医药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李文慧简要介绍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情况。他说,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化大  相似文献   

13.
潘琦 《当代广西》2015,(4):52-54
<正>桂北、湘南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在人们的印象中,她只是山清水秀,洞幽石奇,其实她还是一片中华文化的沃土,是沉积着千万年人类文明的胜地。一桂林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秦朝,桂林因为修建灵渠成为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枢纽,是"楚粤之咽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桂林正式建城;唐朝,她是著名的桂州城;宋朝,她成为"西南会府";明朝,她是靖江王  相似文献   

14.
胡德池 《当代广西》2007,(17):14-15
湖南是广西北上中原的必经之道,广西则是湖南南下出海走向东盟的必由之路。古老的灵渠和美丽的湘江把两省(区)的经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省(区)同处泛珠三角区域,历史上有着密切的交往,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走向等方面有着许多“互补”之处,也有着许多可叠合强化、相得益彰的“共生”之处。应当代广西杂志社之约,最近我们就深化湘桂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这个主题采访了湖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毛七星。  相似文献   

15.
清代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汉族移民在四川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指出汉人在彝区从事的农业、工商业等经济活动 ,加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汉彝各族在社会经济交流的同时 ,文化上也相互渗透 ,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4,(1):10-11
正人们常说,自古以来,粤桂山水相连,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气连枝,情同手足。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行政区划上来说,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唐宋代之前,粤桂共属一个政区。从经济上来说,秦统一岭南,中原移民沿漓水而下,汇集西江中游,然后顺江而下开拓珠江三角洲,溯江而上开拓西江上游。从文化上看,中原文化融合百越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粤语就是其中代表。公元862  相似文献   

17.
水街印象     
李忠 《当代广西》2009,(14):54-54
说起兴安,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灵渠——“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它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不过,我想起它却不是由于它的名气,而是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最近正在进行的“三年一中变“工程对进一步塑造广州的形象,改善广州的环境和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有重大意义。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今天广州这座大都市,是二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因此,“中变“要考虑到广州城市的历史,变出来的广州要有历史感,保持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变出特色,提高广州中心成市的文化品味林树森市长最近纵论广州大文化,呼吁在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中要提高文化品味,并提出“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确实很有深远的意义。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现证明,从新石器晚期起就有人居住。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设南海郡,在云山珠海间的空地番禺筑城为郡治,是为广州有城之始。秦末,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建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岭南首府的中心地位,后历经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广州成为南海郡治、都督府治、岭南道、广南东路、广州府治及广东府省会。广州城长盛不衰,朝代的更换,统治者的兴衰,从未动摇过广州在岭南首府的地位。这个现象非常奇特。中国不少古城因战争或天灾等,城址变了又变,而广州城址一直未搬,由小至大,一直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不仅在我国城市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9.
从开放性与兼容性看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文化就全国范围来说是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就整个历史流向来说,则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开放性与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特有优点,它使原来落后的边陲地区,逐步融汇于中原文化。同时岭南有沿海地区的优势,对外海上交通和从事商贸活动具备了有利条件,如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就先进入岭南。随着经济的交往,思想文化也会入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也有海上往来的通道。特别到近代西学东传,岭南地区也是率先开放。这种势头后来由于政治原因而有所反复,但仍是不能遏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  相似文献   

20.
在探索"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的路径上,贞丰县纳孔布依村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好自然环境,让村民完全参与其中,不仅能增加村民的就业,给村民带来收入,也让村民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民族文化活动拓展方面,可以加大民族特色文化渲染了力度,如多举行民族文化活动,即陶冶了村民的情操,也丰富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内容。在创新农业活动方面,多创新情趣性农业活动,即增加了乡村旅游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农业生态环保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