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兰 《学理论》2012,(32):69-72
近年来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部门给予贫困学生很多资助政策,社会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学校也一直在积极帮助他们,多方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贫困状态。笔者结合对所在学院随机选择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得出有效预警措施如下: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全方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拓展社会资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4)
研究显示高校贫困资助体系建设中对学生的资助过于物质而忽略精神资助。为改进和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要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运用文献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不足,从资助工作理念及模式、贫困大学生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加强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对策如下:厘清资助观念,凸显育人思想;优化资助工作模式,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加强贫困大学生素质建设,实现从物质与精神上脱贫。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梅 《学理论》2010,(3):123-124
在对高校贫困生予以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急需予以关注,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晨光  高娃  宫小淇 《学理论》2013,(12):308-309
随着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民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设愈加重要。以单一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难以适应贫困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深入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以资助体系为依托,积极开展物质激励,情感交流,心理支持,激发贫困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资助制度的育人导向功能,完善对贫困资助体系的多渠道构建,以期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和"济困"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周六英 《学理论》2013,(29):326-327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并不能真正地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校资助工作的解决方法,即高校应努力为有需求的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高校应借助各种补贴为贫困大学生挖掘更多利于他们成长的勤工俭学岗位并采取工学交替的资助机制。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在各种花费(即物质)方面,在心理方面以及对未来的信心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因为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且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在资助制度、人文关怀、校园文化方面下工夫来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0,(51)
2000年11目 30日这一天,距离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还有30天,本刊驻贵州、山西、青海记者,分别走入三个贫困农民的家庭,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贫困,和为了摆脱贫困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吴越仁 《民主》2008,(1):14-14
岁末年初,有媒体在盘点2007年中国教育发展时,归纳了十大事件,即义务教育名至实归、校园集体舞起跳、高中新课改扩面、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展开、高考恢复30年纪念、高校债务危机浮出水面、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职业教育政策利好、3亿元资助贫困高中生。细数这些事件,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不是去年的热点话题,在有的问题上,讨论之声至今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9.
林绸花 《学理论》2011,(1):233-234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近些年,他们成为问题频发的一个群体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在国家的各种政策和高校的资助下,经济上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此引发的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却日益突显。从分析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现状入手,倡导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楼平 《学理论》2012,(15):170-171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还存在资助力度不够、资助与教育相脱节的问题。高校要进一步优化资助体系,构建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相互支持的双向维度,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真正有益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一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历来都是一个人们尤其是哲学家们不断追问探索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作了各种界定。他们立足于人是动物以及人与动物的自然区别,而且有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解释人的本质。这无疑具有...  相似文献   

12.
姜尧  陈银 《学理论》2015,(7):232-233
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使寒门学子"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奖、助、贷、补、减、免"一系列资助工作迅速展开,贫困大学生就学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但笔者发现,我们往往只是单方面强调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物质帮助,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很大一部分受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资助名额"争抢",造成同学关系紧张;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懂得感恩、奉献,甚至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推迟、逃避对助学贷款的还款。因此本文尝试从资助工作方面的德育入手,以德育教育推动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民主》2007,(12):44-45
据《天津日报》报道:李瑞环同志10年间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148名贫困大学生。去年,他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在今后3年内每年再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另外,李瑞环已立下遗嘱,称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孩子们都不继承,全家商量好了,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2)
有偿资助是一种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帮扶的重要形式。本文对有偿资助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功能分析,并以贫困文化论、人格塑造论、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为启发,对有偿资助的功能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了诸如"主贷辅勤"、环境建设、创新机制等可供参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贫困生问题在山西财经大学展开了调查,基本摸清了贫困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并就贫困判定及资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叶逢福 《学理论》2010,(3):121-122
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现实条件下,贫困大学毕业生由于其特殊性,他们的就业更为困难。贫困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其个人、家庭和学校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可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蔡昉 《求知》2007,(1):13-14
一、实现就业最大化是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和谐与否取决于社会大多数人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是否具有满足感,或者对自身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是否持基本认可的态度。这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从绝对意义上说,人们没有衣食之忱;从相对意义上说,人们没有感到与其他人的生活差距变大。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社会满意度或认可度就可以达到,社会和谐就具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一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获得这种必要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就不会形成系统的社会对立乃至社会对抗,而社会和谐的根基即在于此。相反,如果人们忧其衣食,就意味着存在绝对贫困问题;如果人们感到自己的状况与其他人之间拉大了距离,就意味着相对贫困或收入不平等现象的严重性,就会孕育潜在的社会不和谐。因此,防范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或在已经出现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制止其普遍化。是保持社会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关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两会”上,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的讨论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呼声随处可闻。代表、委员们都说,关注弱势群体,全社会责无旁贷。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应采取有效措施,给他们以有效的援助。 一近年来,弱势群体已日渐成为国际通用的一个词汇,但对弱势群体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标准。可以肯定的是,它现在远远超出了人们比较熟悉的贫困群体的范围。那么,究竟目前我国有哪些弱势群体呢?首先从规模和弱势的程度来看应首推贫困群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贫困群体一般是指城市的三无人员(城市地区无…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0,(16):27-27
地球上有两个极:南极和北极,这是人们知道的。但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其他一些很极端的地方,有的地方最热,有的地方最冷,有的地方最高,有的地方最低,不一而足。以下是十个地球的“极点”。  相似文献   

20.
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爽 《学理论》2009,(9):99-100
在高校大学生队伍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大学校园中数量较大的学生群体,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人群。如今,贫困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容忽视而又意义重大的内容。那么,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怎样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此,本文阐述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提出了缓解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工作建议,以期提升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