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根据地领导人从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央苏区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建设,教育和团结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有利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通过研究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苏区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亦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根据地领导人从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央苏区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建设,教育和团结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有利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通过研究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苏区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亦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所谓地域性,即是限于苏区范围内;所谓时间性,即是苏区形成后的一个历史时期。苏区教育有独特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法,随之有独特的社会效应。窥一斑而知全貌。了解鄂豫皖苏区的教育状貌,即可见整个中华苏  相似文献   

4.
党在根据地时期对苏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文化改造活动,本文以扫盲为切入点,分析了苏区社会教育的基本情况,对其特点、问题与教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苏区社会教育的特点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怀 《党史文苑》2005,(1):28-29,33
党在根据地时期对苏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文化改造活动,本文以扫盲为切入点,分析了苏区社会教育的基本情况,对其特点、问题与教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因此,闽西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开展以学校为阵地的义务教育、以军队教育为核心的干部教育和以识字扫盲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等三大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教育主体国家化、教育客体大众化、教育形式军事化、教育内容革命化等鲜明特点,开创了人民教育的先河,成为抗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事业的源头,并在解放后得到传承,堪称“共和国教育总预演”。  相似文献   

7.
80年前,才溪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受苏区人民的爱戴。一首颂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出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是思想教育坚定了苏区干部的理想信仰;其次是作风建设促进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迅速形成;第三是法纪建设保障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性发展。历史证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党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红都首都血脉相连,瑞金北京心心相印。在这个孕育生机、滋养希望的初冬时节,我们:49个红都瑞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成员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苏区省份党史和社科部门、国内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代表,聚首北京,追念苏区革命和苏区建设的光辉历程,研讨伟大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深思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苏区精神的作为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前提;正确的方针和鲜明的特色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动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苏玮 《理论导报》2014,(6):35-36
正苏区精神是党在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政治特质的集中体现。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领会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深刻领会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继承弘扬苏区  相似文献   

11.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前提;正确的方针和鲜明的特色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动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闽浙赣苏区政权建设是从政权体系建设着手,辅之以法制、廉政建设以及特色的干部培养方式,形成了赣东北苏区独具特色的政权建设模式。方志敏率先提出"依靠农民,建立苏维埃",并且自下而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权系统,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使赣东北苏区成为全国模范苏区、"方志敏式根据地"。闽浙赣苏区的政权建设是成功的,对于巩固新生的闽浙赣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国初期,党领导了旨在提高农民识字能力的扫盲运动。这个运动伴随着“速成识字法”的推广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两次高潮。在农村扫盲运动中,采用了结合农村实际和贴近农民生活的灵活多样的方法,成功地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改变了农民不识字的现状。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项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苏区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原中央苏区军民在建设和捍卫苏维埃政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和思想文化,核心在于其所承载的苏区精神。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苏区红色资源,不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全国5.5亿人口中农村文盲率达95%,扫盲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件大事。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首次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指出要“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于是,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在各地扫盲运动中,人民群众创造出很多好的教学形式。例如,有些工矿企业采取“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  相似文献   

16.
苏维埃文化是世界苏维埃运动的直接产物。中国苏维埃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运动中在苏区产生并形成的一种革命文化。中国苏维埃文化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以小学初等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为主体,以通俗文化传播为辅助的,普及性大众化的文化形态;苏维埃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强调文化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苏维埃文化的管理也呈现出政府与群团共同管理以群团管理为主的基本格局。苏维埃文化形成了与其它文化的明显区别,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新民主主义文化延续到今日之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群众,苏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农民进行教育,不仅保障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优先受教育的权利,还大力推进文化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活动与生产实践结合。为了解决经济条件落后以及师资匮乏等问题,还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兴办学校。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坚持在武装斗争中采取一系列保障农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使贫苦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密切了党群关系,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巩固和维系了红色政权,为新时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扫盲工作成功经验的影响下,基于当时发展的需要,中国广大农村面临着急需改造国民素质和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广大农村的扫盲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塑造新人运动。农村扫盲运动集合了文化诉苦、典型示范、舆论宣传、物质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形式,将扫盲工作逐步推向深入。我国农村扫盲工作的成功经验在于它不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普及与提高并举,而且在于它注重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农民内部文化自觉的启迪,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普及下的塑造新人运动。  相似文献   

20.
宋洁 《党史文苑》2006,(6):20-21
新中国建国初期,党领导了旨在提高农民识字能力的扫盲运动.这个运动伴随着"速成识字法"的推广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两次高潮.在农村扫盲运动中,采用了结合农村实际和贴近农民生活的灵活多样的方法,成功地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改变了农民不识字的现状.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项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