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诬告与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政治生态越差的地方,诬告之风越盛;诬告大行其道,又会让政治生态更加恶化。一座地处中国西部的县城,数年前曾被一起告状事件搅得天翻地覆。彼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收到大量举报材料,问题的矛头直指该县县委书记。在网络上,同一时间也出现  相似文献   

2.
正谈谈到诬告话题,有必要先做个界定。这里所讨论的讨论的"诬告",是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告发、陷害他人的不良行为陷害他人的不良行为。其他情形,诸如反映问题确实存在但有出入确实存在但有出入、对反映问题的程度和性质在认识上有分歧等认识上有分歧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范围之内。诬告之举诬告之举,古已有之,只不过在不同时期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领域,表现形式、手段伎俩手段伎俩、卑劣程度和所造成的影响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3.
诬告学开蒙     
张雨生 《唯实》2000,(7):71-72
诬告有学问,有技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为什么有人一“诬”就成,为什么有人屡“诬”不成?答日:学问有深浅,技术有高低。 一位同乡告诉我,他们单位原来的副处长,诬告处长,把人家整了下去,他提了处长。过两年,又诬告副部长,再把人家弄下去,他提了副部长。当他重演故技,诬告部长之时,没想到失了手,被人抓住了证据。纪委回过头去调查,才把原先的事情揭露出来。 可是,曾被他诬告的处长和副部长,却不相信当年的诬告信是他写的。他们都觉得,这个人对领导很尊重,执行指示很坚决,个人感情也融洽。他们被罢官后,这个人还打抱不…  相似文献   

4.
从欧阳修遭诬谈起孙豹隐当今,遭人诬告是一件颇伤脑筋的事情。你要干几件事,总会不多不少地撞几个人。他们便可能联手,不遗余力地向你发起攻击。而诬告则是其“杀手锏”。诬告,当然不是现代的发明。远的且不论,就说北宋那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吧,其一生横遭诬...  相似文献   

5.
现在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举报中心,鼓励人们检举揭发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那么,作为举报者.是不是必须要写明自己的单位和姓名,如果匿名举报,算不算诬告?  相似文献   

6.
冯彬 《廉政瞭望》2020,(13):1-1
诬告,自古以来都在充满利益、生死的政治斗争中频频出现。唐朝时想扳倒武则天的徐敬业失败后,其弟弟徐敬真为保命,几乎将朝中要员统统诬告了一遍,却也没能因此而续住命。在古代人情、世族关系优先的社会中,官场中人可谓深受“诬告”之害,而在古代民间,诬告几乎也成了社会关系中不散的阴魂,那句“比窦娥还冤”的引用率实在太高了。如今看来,戏曲里的县官属于典型的不作为,案发后不到现场查验、不质证证词,就连窦娥被斩时所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都一一应验,这位官老爷依旧岁月静好。  相似文献   

7.
正云一龙在8月9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文章说,当前,各级纪检监察工作实践中常常会发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大量出现的同时,诬告问题也时有发生。诬告行为严重扰乱反腐败工作。信访举报中常见的诬告行为有:贴牌式信访举报。此类信访举报在实践中最为常见,主要是举报人在反映个人利益诉求或其他信访问题时,为了得到纪检监察机关的重  相似文献   

8.
澄清正名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与此同时,被诬告干部澄清正名制度的完善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围绕被诬告干部澄清正名制度所展开的理论探讨,应从认识论域、价值论域与实践论域三个维度展开,以“理论逻辑—实践意义—未来走向”的分析脉络层层递进、深入探查。从认识论域出发,被诬告干部澄清正名制度包含政理、法理与情理三大理论逻辑;从价值论域出发,被诬告干部澄清正名制度蕴含着个人、组织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实践意义;从实践论域出发,被诬告干部澄清正名制度应把牢建章立制、内容调适和强化执行三大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诬告之弊     
正大量诬告、造谣牵扯了反腐败力量,影响了对反腐败案件的查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诬告陷害案一旦处理不好,还会让外界对反腐败产生误解,出现一些谬论。如今,诬告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先看数据。中央纪委曾公布,2012年29551名党员干部被错告诬告。现在呢?2015年,广东为10766名党员干  相似文献   

10.
贵州新语     
<正>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努力实现"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让农民群众日子过得更加幸福美满。——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安顺市调研时强调有些"5个100工程"要封顶,城市综合体不要搞太多,有条件的地方搞,没有条件的地方就不搞。但农业园区有多少建多少,能搞多少搞多少。不仅是省级要搞,市、县、乡也要根据各自的立地条件、产业基础和  相似文献   

11.
不知打何时起,我们政府机关兴起了一股“责任状”热,各种名目繁多的“责任状”应运而生,而且由于分门别类,层层效仿,致使“责任状”满天飞,有的地方领导究竟与多少部门、多少单位签订了多少“责任状”,往往连自己也记不清楚、说不上来了。 是不是什么工作都要签订“责任状”呢?依愚之见,时下许多“责任状”利少弊多:其一,有职务就有责任,正常的工作何需签订“责任状”?职与责,从来就是一对“连体婴”,你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责任。可见,对  相似文献   

12.
夏芯 《廉政瞭望》2016,(4):74-75
正晚清翰林李榕是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他33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与李鸿章、李元度、李眉生同出名臣曾国藩门下,合称为"曾门四李"。49岁累功升至湖南布政使,达到仕途高峰,然而却在捐输政策上得罪地方豪强遭诬告,两年后被罢免官职。  相似文献   

13.
正干与不干不一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和共识。但是,同样是干,主动干和被动干效果也不一样,而且有时候会大不一样。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大致总是存在着这样三部分人:一是不怎么干的,遇到活能躲就躲,能偷懒就偷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是可以干的,让干多少就干多少,让怎么干就怎么干;还有就是主动干的,眼里有活抢着干,心里想事赶着干,八小时之外也在干。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面貌怎么样,和这三种人占  相似文献   

14.
<正>常常想起一个和"马"有关的地名——"马号",兵团的老一辈对这个地名大都很熟悉。在六七十年代,每个团乃至每个连都有一个畜牧养殖点,这个地方远离团部或连队常常被人们称之为"马号"。在这里居住的人们被称为在"马号"居住,兵团有多少个这样的团场,就有多少个像这样的地方。这也许是兵团的专利了。这里是兵团一个团场的边缘,准噶尔盆地的边沿地带。再向深处就是中国的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  相似文献   

15.
留一份清醒     
在一个有利益紧跟着便有了纷争的地方,每日所闻所见的一些事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便可以和“利”挂得上勾。试想一下,“利”这个东西,自古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入一颗石子,荡起的涟漪及到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在数量上不定指标,发现多少就查多少,坚持"露头即打"、"伸手必捉";在官员级别上,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如周永康案就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惯例";在涉及领域上,几乎无所不包,从一些清水衙门到军队要害部门,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在空间上,从地方到中央,从国  相似文献   

17.
正冒险举家投延安张冲,彝族,1901年1月生于云南省泸西县。自幼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深有体会,同情劳动人民并敢于反抗黑暗势力。18岁时,被地方豪绅诬告,潜逃到滇黔边界投靠了一个叫张寿廷的山大王。不久,他发现这支队伍纪律松散,盲目抢杀,毅然独树义旗,提出"打倒土豪劣绅,保护工农商,救济贫穷人"的口号,队伍很快发展到近千人。后  相似文献   

18.
正"当了这么多年村支书,我有被举报的心理准备,现在组织又给我澄清,我心里就没什么了。"诬告问题澄清后,黄发先继续组织村民种核桃、养鱼。聊起这几年"过山车"的感受,满头花白的黄发先双手捂着脸,往下一抹,长叹了一口气。黄发先是四川省旺苍县张华镇大地村的村支书,广元当地的"名人"。2011年,他  相似文献   

19.
诬告史话     
正诬告,是一场用别人的痛苦或性命搭成的血路,是一个违背人类道德逻辑学的游戏。但人类中"恶"的基因却让它从未消失,它不但贯穿历史,也贯穿现在。人心难测,这对处于诬告事件中的人来讲恐怕最能体会。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诬告陷害的嘴脸和因此带来的血淋淋的结局。在泄私愤、遂私怨和  相似文献   

20.
时下人们已意识到,"话语权"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关系人的切身利益.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几乎都与丧失"话语权"有关.比如城市规划建设,什么地方该建住宅,建多高;什么地方该留绿地,留多少;什么地方该有车站,建在哪个方位……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方便与否.而在这些事情上,老百姓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