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腊子口放歌     
正毛泽东长征诗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历尽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越过了岷山,终于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腊子口是岷山的重要隘口,只有通过腊子口,方能从四川进入甘肃,走上北上抗日大道。因此,突破国民党军防守的腊子口,成为红军北上途中的关键之战。请看萧华创作的七言律诗《突破腊子口》:峭峰插云一线天,陇蜀千嶂峡道连。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发表时,创作时期注为“1935年10月”,此说延续至今。据考,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其理由如下:一、此诗是中央红军翻越岷山之后,毛泽东的即兴之作。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重关腊子口;9月22日至达哈达铺;9月27日到达通渭县的榜罗镇,并召开了榜罗镇会议;9月29日到达到通渭县城,全军进行了一天的休整。此时,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6,(11):88-93
激战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四围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隘口处一道河水急流而下,两岸陡壁之间悬一木桥,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  相似文献   

4.
高耸的纪念碑伫立在腊子河畔, 掩映在高山峡谷之中。3月11日,迭部县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昔日长征故地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茨日那毛泽东旧居和“俄界政治局扩大会议”故址等地,参观、瞻仰、凭吊、座谈,讲解、缅怀腊子口战役的历史丰功,重温入党誓词。这项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家一致表示,要拿出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推动全县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正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道:"打天险腊子口是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这一仗是我们报告毛泽东同志,他亲自决定打的……红四团当时决定,正面由杨成武政委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另派两个连,由团长黄开湘率领,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敌人侧后奇袭敌人,达到全歼敌人占领隘口的目的。我们批准了他们的作战方案……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  相似文献   

6.
<正>“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是萧华创作的《长征组歌》中的一句歌词,反映了贵州籍刘姓红军战士“苗娃”在腊子口战役中立下的奇功,讴歌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天险——腊子口。腊子口在藏语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之称。为阻止红军北上,国民党军以腊子口为重点,布设了数道防线,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妄图凭借天险阻止红军北上。关于腊子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一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毛泽东写有《七律·长征》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这首诗的创作、传播、修改、解释、书赠等过程中,留下了一些趣闻、轶事. 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腊子口,向哈达铺前进,途中要翻越终年积雪、绵延30里、有着陡峭山道的岷山.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2,(6):48-49
腊子口位于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是甘川两省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9.
李伶 《党史博览》2014,(2):53-56
正"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敌情依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奇袭腊子口等一个个成功战例,足以说明,就作战指挥而言,正如萧华在其《长征组歌》里所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从现有资料看,毛泽东用兵的决策依据主要来自截获和破译的敌军的空中情报。本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号《诗刊》上。创作时间注明为“1935年10月”。此说为中外采用至今。实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1935年9月。其依据是: 一、《七律·长征》是中央红军翻越岷山之后的即兴之作。据《聂荣臻回忆录》记述: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岷山山脉的重要关隘——腊子口,22日到达哈达铺。又据李安葆《长征史》记述:从哈达铺出发后,于9月27日,率中央红军到通渭县的榜罗镇宿营,在这里召开了榜罗镇会议。9月29日到达通渭县城,进行一天休息。1935年9月正是“三军过后”  相似文献   

11.
峡谷隘口,长征路上最为艰险的一道险关腊子口位于甘南迭部县城以东、白龙江北岸的腊子沟内,距离县城约120公里.“腊子口的险要远胜于娄山关,悬崖绝壁,河流横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长征中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后为红四师政治部主任)、被誉为“党内一支笔”的书法家舒同,曾如此说.  相似文献   

12.
“陆房突围”埋下伏笔 1933年11月.陈光调任红二师师长。从血战湘江到突破天险腊子口,陈光率领红二师做先锋.一路披荆斩棘,抢关夺隘。1944年5月,陈光在延安学习时.党小组在“对陈光同志的历史总结”中特别提到:“在长征中腊子口攻坚.陈光时中央红军北上,渡出险境,贡献极巨。”  相似文献   

13.
1935年秋,红一、四方面军冲破敌人重重包围,跨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继续向北挺进。那时,我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二营当通信员。九月下旬的一天,我团奉命来到川甘边界的腊子山脚下,做好了强“攻天险腊子口”的战斗准备。当天中午,我随营团首长登上腊子口西山坡。举目遥望,只见群山起伏,巍峨叱咤,一条20多米宽的山涧似一把利剑,劈开一座座山峰。在东西两山山腰有一处自然突起的山丘,上面凌空飞架一座小桥,此处正是天险腊子口。腊子口山势险峻,是通向川甘地区的咽喉要道,也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在腊子口的东山上,驻扎着当地军阀鲁大昌一个团的…  相似文献   

14.
回望续范亭     
续范亭,明大义,赴国难,热血悲歌,剑胆琴心,辛亥革命时是革命党人一先锋,曾暗助突破腊子口天险的红军,曾与“西安事变”发动者张学良、杨虎成结为至交,在1938年的革命根据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把重要军事情报传递给党组织,为党中央、毛泽东决策反击山西反共顽固势力争得了第一时间。  相似文献   

15.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宕昌县哈达铺镇,地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县城3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西距迭部腊子口70公里.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  相似文献   

16.
正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江西根据地突围后,对撤离转移到哪里、落脚点在哪里,当时的决策层心中是没有底的。1935年9月上旬,红军经岷山,突破甘肃甘南门户腊子口,抵进哈达铺。在这座处于陇南宕昌县的普通小镇,意外地引出一个改变红军命运、奠定革命未来的重大发现,那就是在小镇邮政所发现的一摞旧报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报纸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17.
红军过陇     
挥师入陇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份,在到达甘肃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俄界会议和榜罗镇会议,作出了把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并进行了腊子口、山城堡等重要战斗,组织了岷洮西、成徽康战役,击败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胜利会师。在甘肃,从甘南草原到北部山区,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脉,都留下了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的足迹和斑斑血迹。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由…  相似文献   

18.
突破天险腊子口,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最后一个硬仗,也是最关键的一仗。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在这关键的一仗中,不畏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以大智大勇,战胜了敌人。从此,突破天险腊子口的事迹,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光辉史册上。  相似文献   

19.
1935年9月17日,红四团向天险腊子口进发。下午4时,先头一营与守敌接上了火。我和团长黄开湘策马急驰到腊子口时,一营正和敌人打得不可开交。由于是白天,加上周围都是石山,我们无法隐蔽,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和那下冰雹似的手榴弹挡了回来。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能在纠正陈独秀、王明错误路线之后,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并巩固了革命成果,其中一条很重要原因就是能充分发扬党内党外民主。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就中共政权是否巩固问题,向毛泽东提出一个问题: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能跳出“其兴也悻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朝率支配。当时,毛泽东很有把握地说:a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朝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毛泽东访问记》第116页_)。本义就毛泽东革命和建设时期又生思想作些探讨。一、民主原则──民主集中制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