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姜喜咏 《求实》2007,4(12):12-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性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动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性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性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源,构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河,最终汇流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精髓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红霞 《世纪桥》2009,(7):13-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只有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突出地表现为: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前提;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以坚持实现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萌发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机制: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推动机制;二是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升机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维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需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效性;以理论创新为目标,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割裂的,而是双向互动与辩证融合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开放、批判、变革等宝贵特质,映照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逻辑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历史性的有机契合,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鲜活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性的良性互动,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领导者先进性特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想指向性的相互交融,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合乎规律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共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模式,指明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方向,开辟了以中国基本国情为依据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道路,引领了以践行为民服务为风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流,深刻揭示了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以及推动中国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重点解决好的两个问题。二者相互区别,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同时又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中国化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大众化为目的和归宿。科学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当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取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