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管仲论用人不求全责备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文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  相似文献   

2.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即墨大夫和阿大夫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事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代的人才政策刘越英三国创业之主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较有才能和作为的政治家、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都懂得"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因而都能真心实意地延用各种人才。但在具体的用人之道上,则又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三国之中,曹魏收拢的人才最多、最广泛...  相似文献   

4.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司马光论德才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  相似文献   

5.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读《孙子兵法》札记之二梅汝莉"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孙子为我们进行人才群体管理提供的又一重要思想。此处所说的"令"和"齐",是训练、指挥和管理的意思。所谓"文",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谓"武",则相当于今人所说的纪律和...  相似文献   

6.
人才者 ,事业之本也。用之适当 ,则事业兴 ;用之不当 ,则事业衰。汉用良、平而天下定 ,宋用秦桧则帝遭掳。人才之于国之兴衰如此 ,于事业之成败若是。是以为政者 ,察人不可不明 ,用人不可不慎也。人才 ,无时不有 ,无地不存。有德才兼备者 ,有才德不足者 ,有德胜才者 ,有才胜德者。德才兼备者重用之 ,才德不足者轻用之。德胜才者为先 ,才胜德者次之 ,因德胜才者 ,才不足德可补之 ,而才胜德者 ,德不足则无以济之 ,且才胜德者 ,易恃才薄德 ,而恃才薄德则鲜有不败者也。春秋智伯有五种才能人不及 ,而恃才薄德终不免一死。《通鉴》曰 :“智伯之亡…  相似文献   

7.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重要的推展发挥,使"独知"概念不仅具有本体性的理论地位,更成为工夫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独知既是独体之知,可上达天命之性;更是慎独工夫,可与《中庸》诚明之道相互配解。《中庸》言性到极致处,终不脱于尽心;《大学》言心至极致处,终不脱于复性。性宗与心宗,在极致处通贯为一体;在工夫论上,则归宗于慎独。宗周通过参合《学》《庸》,以其独体论和慎独工夫论,全面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充分呈现了宗周理论建构的统贯圆融。  相似文献   

8.
择人任势与人才群体管理──读《孙子兵法》札记梅汝莉《孙子兵法·势篇》提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认为一个善战的指挥员,亦或一个精明的领导者,不仅应当"求之手势,不责于人",还应当善于"择人而任势"。这一精辟论述,对如何...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与人才群体的管理梅汝莉我国古代典籍《孙子兵法》一书为"兵经"之首,记载了先人的智慧与谋略。近世以来."《孙子》热"在世界悄然兴起.不仅兵家取其微言大义.而且商家亦奉之为圭臬,不断从中发掘宝藏。从人才管理角度来看.《孙子兵法》提供的思想也是...  相似文献   

10.
经典语录     
<正>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韩非子·主道》)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学·经上》)  相似文献   

11.
应“鸣国家之盛”张秀璋近年来,牢骚之言,不时充塞于耳,且振振有辞:"不平则鸣嘛!""不平则鸣",源于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后被浓缩为"不平则鸣"。"不平则鸣",确实包含着发牢骚之类的情绪表达形式。但若在"不平则鸣"与牢骚之间划等...  相似文献   

12.
格言·警句     
《先锋队》2013,(11):7-7
【原典】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五代史·冯道论》  相似文献   

13.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一生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其中从变法求才的目的出发,阐发的一些关于人才的教育、选拔、使用、管理方面的观点,很有灼见。在《上皇帝万言书》中,他提出:“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是以败乱天下之人才。”认为人才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而包括教育(教之)、  相似文献   

14.
渴望“诤言”董治顺诤者,直言规谏之谓也;诤言者,率直规劝之谓也。据《说苑·臣术》解释:"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按这个解释,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善谏敢诤者,才称得上忠良之臣;二是,谏也罢,诤也罢,都...  相似文献   

15.
从裴矩的前后判若两人说起信之一代明君李世民雄才大略,能够倾听各种不同意见,认真汲取隋亡的教训,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的治国思想,为有识之士施展治国安邦之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他身边也荟萃了一大批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高素质"领导干部"。正如他所...  相似文献   

16.
为官之道     
陈克鑫 《湘潮》2008,(10):48-49
读毛泽东阅明笔记小说作的两条批示悟做官之道。沈廷松的《明人百家小说》收录了方大镇的《田居乙记》,其中记录了战国时魏公子牟东行时送穰侯的一段话:你知道,“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平?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亡期而亡自至乎?”穰侯说:“善,敬受明教。”毛泽东欣赏,  相似文献   

17.
薛建刚 《先锋队》2010,(6):28-2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要坚持做到四慎——"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及"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的四常修身之道,这样才能打牢心理防线,筑起反腐倡廉的心理堤坝。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语录     
正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时必乱。(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相似文献   

19.
戒贪篇     
戒贪篇吴正中(其一)公则生明,诚则抚众;勤可兴业,俭可养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多占曰"贪",受贿曰"污"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人贵廉洁,人贱贪污;为民官者,切切记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做官只是一时一地,做人才...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奋斗》2006,(1):62-62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需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有此“四耐”,不急躁,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