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往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首次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今天,我们重温"交往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林江 《世纪桥》2010,(21):63-64
世界历史形成,普遍交往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开始真正进入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并存的历史时代。内外和谐交往是民族国家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内外交往交互作用,外部交往和谐是内部交往和谐的保障,内部交往和谐是外部交往和谐的基础,内外交往共同构成一个圆圈关系,互为前提。所以只有内外交往同时和谐,民族国家整体上才是和谐的。这就是我国同时建设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用交谈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以及普通语用学建构起来的理想的交往行为环境,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重视主体之间交往行动的合理性,这一思想有利于分析我国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针对当代社会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哈贝马斯持批判性观点。我国大学师生交往同样存在异化现象,需要我们构建自由交往,打造相互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对此,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个体交往的和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诉求.然而,个体交往和谐并不是不允许不同声音出现的和谐,而是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的一种和谐.通过对达致目标共识、恪守权责对等、践行有效沟通的三个维度的探讨可以确认它们在个体交往和谐中具有充当驱动器、稳压器和减压器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交往的异化催生了现代西方交往理论。现代西方交往理论超越了个人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试图通过向文化世界、生活世界以及语言问题的返归来解决交往的可能性问题,同时其立足于人本主义和生存论立场揭示个体与社会的存在性分裂和统一、自我与他人的互相依赖和疏离,进而展现人的交往困境和生存危机,并将实证研究和哲学考察结合起来,将交往问题与人类的自由解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联系起来。这些建基于现实生活的思想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的交往异化现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无疑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学术界通过研究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和人与自然交往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奥康纳作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借鉴其理论,回到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交往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批判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科学阐释并创新了市民社会概念及相关理论的,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物质交往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交往贯穿于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纵向上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脉络为出发点,浅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丰富内涵,进而联系实际,揭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交往式存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生成基础是交往实践。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交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感性的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极主体平等共在的交往性特征和虚拟实践性特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对于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拓展发展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社会交往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立者,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类型即内部交往、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作了广泛研究。内部交往是民族或国家内部的交往,外部交往是民族或国家间的交往,世界交往则是东西方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普遍交往。  相似文献   

11.
交往的普遍性是西方学界研究交往理论的共识,他们认为交往的普遍性是实践主体交往行为的基本属性。同时他们也认为交往的普遍性具有区域性,也即交往行为适用于具体社会。但是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破了上述理论限制,马克思认为实践主体的交往行为是在生产驱动下的社会行为,因此,随着生产的世界范围的蔓延,交往也随之向世界展开,进而世界历史也随之展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是其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文明交流思想是其理论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其理论底色,西方和谐思想和全球治理理论是其理论借鉴。全面考量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对于系统认知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开启新时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对外文明交往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立场、逻辑和方式有其方法论基础:开放、平等和互利的交往立场根植于实践方法论;和谐包容的交往逻辑来源于辩证方法论;整体、持续与创新的交往方式遵循于系统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主张将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和话语伦理学运用于处理不同文化传统和政治、宗教信仰的相互关系,在各种文化价值之间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与和谐共处。哈贝马斯对亨廷顿等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反对西方文明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文明的做法,抨击了妄自尊大的自我价值至上的狭隘文明观。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不能凭借其优势地位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不同类型文化之间应平等地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阐述了交往的扩大推动了人、生产力、分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本质是一种国际交往,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社会交往以及生态交往功能。"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实际运用和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震 《世纪桥》2007,(7):36-37
交往行动理论构成了哈贝马斯几乎全部理论活动的基本内核,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主体间性问题。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体现在交往行动观、交往进化观、交往规范观、交往理性等一系列富有个性特征的理论中。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有合理性,也有明显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世界交往思想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产生了世界交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凸显出其不可缺少的分量。世界交往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决定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的交往形式。本文从《共产党宣言》中世界交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世界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展开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杨奎 《实事求是》2006,191(4):10-13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4,(1)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全球化日益深入,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个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等各种困境,需要世界各国通过对话、交流来协商解决。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这种对话、交流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作为个体的个人出发,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使得交往实践理论从理论转向了现实,为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传统形而上学交往观的突破展开论述,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观,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提高民族工作质量的主线,对其理论基础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现实作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发展等关系的思考。交往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科学阐释: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是交往和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加强精神交往的具体体现和深化其他交往的必要前提;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于发挥物质交往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交往范畴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论断的价值作出了补充性评价,即: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现、间接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