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其中科技成为导致生态危机不断深化的工具,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因此,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2.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断深化的生态危机,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3.
代俊兰 《求实》2012,(1):27-30
要达到世界和谐,构建和谐的人类家园,就要建构和谐的精神家园、社会家园、自然家园。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物质需求有限的素质、精神修养素质、和谐思维素质等。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就是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从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社会秩序素质、创新素质、宽容互信友爱素质、科学人文融通素质入手;构建和谐的自然家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人与自然和谐的保证是培养和塑造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系统本质是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自然——人——社会这个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的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谐共生"核心价值理念。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格生态"三大系统内部及其相互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5.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因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与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人类的共识.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观、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黄敏 《前线》2022,(1):12-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求生态之真、致生态之善和臻生态之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任传霞 《理论学刊》2005,4(7):63-64
所谓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它包括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比如自由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它们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与我们今天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他们生态思想中的和谐观念主要立足于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强调自然优先性,去建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他们认同“本体论的平等”概念,推崇“对话”;提倡以人与世界的在家园感和亲缘感为中心理念,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最为息息相关的对世界的关爱以及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  相似文献   

10.
蒿建中 《实践》2008,(10):47-47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极为重要的保证。四川省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保护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水污染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环境,建设生态四川、和谐四川。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境界、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学艺术修养全面提高的社会。文艺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发挥文艺的积极作用。一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和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重要表现,也是承载和寄托人类理想信念的精神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解放有赖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这预示着人类社会必须走向生态文明才有出路;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既取决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发展,又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七师生态环境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创建生态文明,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职工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刘希刚  杨宏杰 《唯实》2009,(3):35-3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朱登潮 《理论学刊》2007,20(1):47-4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人类改造自然的负面效应直接的表现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改造与利用又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提升经济发展的人文境界,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把生态文明纳入人类文明体系,重视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4,(2)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崭新阶段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生态文明理想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人类对资本统治社会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批判和超越必须深入到资本的技术统治、政治统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统治的总体性层面。生态文明的建构,既需要资本催生科学技术的开发、创新与运用,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能,也需要人类用制度、法律、均衡治理结构对资本的无限扩张加以规范与制衡,还需要人类对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进行自反性批判和革命性转换,特别需要等待人类最终突破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性制度安排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自觉。生态文明的前景实质是后资本社会的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工业文明催生的崇尚物质财富消费的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本身不可持续之间的对立,是今日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诸多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要想摆脱危机,必须超越工业文明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现与世界观,开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此,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主导性需求升华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阶段性发展的最根本性标志,因此,人类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物质性需求升华为社会性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主导思维与行为方式从工业文明的零和博弈转变为共赢.在上述发展目标调整和思维与行为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下述一些举措应是当务之急:科学地设计健康,可持续的人类物质财富消耗标准;创建全球治理的新体制,寻求B模式新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恰当再分配的途径与机制,实现全人类物质性需求的基本满足;建立指导社会文明建设的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