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江一真在白求恩卫生学校迎来印度大夫柯棣华等人白求恩牺牲不久,又有两位国际友人来到了白求恩卫生学校。他们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和巴苏华。1938年,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以示印度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此举得到印度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响应。这年9月17日,由5位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  相似文献   

2.
袁南生 《湘潮》2005,(9):48-52
很小就听到印度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名字,他与加拿大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都为中国人民和他们自己祖国的人民所永远怀念。柯棣华原名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今马哈拉斯特拉邦邵拉普尔市)。1938年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次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亲切会见了他们。后来,他担任八路军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曾与爱德华、巴…  相似文献   

3.
《党史博采》2006,(7):56-56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1910年生于泰米尔纳社邦绍拉普尔市。1936年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1938年正当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他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并冲破国民党反动派重重阻挠,毅然奔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先后在延安、华北等地为抗日军民服务。1940年任晋察冀边区白求思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9日不幸病逝。  相似文献   

4.
1938年9月,正当中国人民饱受日军铁蹄蹂躏的时候,印度医生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他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和当地患病群众,培养医疗骨干,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边区军民的爱戴。他还刻苦学习中文,不仅能用流利的汉语和伤员沟通,  相似文献   

5.
阎利 《党史纵横》2012,(1):50-51
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这是一个印度人的名字。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如果将他的中文名字说出来,可能就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印度人的中文名字叫“柯棣华”。20世纪30年代,柯棣华成为中国反侵略战争国际援华医疗队的一员,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6.
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和美国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一起 美联社记者汉森(中)、加拿大医生布朗(右)和白求恩大夫在冀中平原为伤员检查身体 自求恩和木工一起制作医疗器械餐。白求恩过着八路军的艰苦生活。这是他在进 白求恩在离火线不到5公里的小庙里.在隆隆炮声中,沉着地为伤员进行手术,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时合影。巴苏华(左一)、柯棣华(左二)、木克华(左四)、毛泽东(左五)、八路军卫生部长姜其贤(左六)、爱德华(左七)、卓克华(左八)。治病奥地利医生傅来大夫在晋察冀军区为八路军伤员 、 奥地利医生罗生尔德来到…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印度国大党决定派遣一个医疗队前往中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6年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的河像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学会,放弃在格兰特医学院住院医生的职务,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1938年9月1日,柯像华与由爱德华博士任队长的五人援华医疗队前往中国.柯棵华大夫医术高超,为人随和,他不仅认真为病员服务,热情辅导中国医生,而且积极参加八路军的一切日常活动,很快就和中国同志打成一片、由于他的脸膛黑一些,人们永切地作他”黑大夫”为了及时有效地救治伤员,何核华像白求恩大夫…  相似文献   

8.
2005年,在举国同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牺牲在抗日烽火中的印度籍外科医生——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中国名字柯棣华。28岁那年,柯棣华从恒河之畔来到了黄河之滨,从此便全身心投入了拯救英勇的抗日将士生命的事业中。业务精湛、忠于职守的他最终赢得了一位在黄河之滨长大的中国姑娘的爱。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中,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笔者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白求恩、柯棣华两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献身之地——河北省唐县,拜谒了向往已久的白求恩、柯棣华之墓,参观了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还有幸在葛公村采访了柯棣华当年的房东——赵秋珍老大娘和齐东林老大爷。一提起柯大夫,两位70多岁的老人都异常激动。从他们如数家珍的讲述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柯棣华那伟岸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1942年7月7日,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5周年的日子里,柯棣华——一位肤色黝黑、眼窝深凹的年轻印度医生,身穿八路军军服,在硝烟弥漫的华北晋察冀抗日前线,面对鲜红的中国共产党锤镰党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宣誓为反对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我要将一切包括我生命献给这壮丽的事业!”当党组织宣布接受柯棣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友人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活动,向国内外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日精神,成为红色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其贡献和精神将永载史册。"活着的白求恩"——奥地利大夫傅莱在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柯棣华墓地旁边,还安葬着一位曾和他们一起为晋察冀根据地医疗事业、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共同奋斗的战友—奥地利大夫傅莱。他被称为"活着的白求恩",因为他不  相似文献   

12.
1938年的世界,陷入了战争的灾难。德、意、日法西斯点燃的战火,在欧洲、亚洲、非洲的土地上疯狂地燃烧着,战火卷过之处,是一片片焦土、瓦砾和尸体。就在这多事之秋,印度医科大学毕业生柯特尼斯(柯棣华)和他的战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投身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3.
提起白求恩,国人无一不晓,但谈到柯棣华,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其实,柯棣华的感人事迹不亚于白求恩,他继承了白求恩的未竟的事业,在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整整战斗了三个春秋,他像白求恩那样,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被誉为“第二个白求恩”。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大西南的腹地——贵州省贵阳市东南郊图云关的群山中,有一处历史纪念地——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和英国女医生高田宜陵墓。这里记载着来自欧洲九个国家的志愿援华医疗队队员们,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无悔牺牲。在此,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向人们介绍国际援华医疗队的简要事迹。  相似文献   

15.
闫玉凯 《党史文汇》2009,(3):F0003-F0003
经国务院批准,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先后于1975年和1976年建立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内。这所医院是白求恩生前创建和工作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革命老区河北省唐县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白求恩、柯棣华生活、战斗并以身殉职的地方,至会留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烈士陵园、白求恩、柯棣华陵墓等一批重要文物及遗址。五十八年前,毛泽乐同志指出的“学习白求恩”的号召,一直是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牢记在心、时刻不忘的誓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急馆也就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课堂和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7.
<正>柯棣华与白求恩都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同的是,柯棣华来中国前还只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到中国几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由一位异国他乡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八路军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高凤山 《党史文汇》2006,(11):28-31
抗日战争初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北美著名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帮助抗日.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一年半的时间里,仅在灵丘抗日前线就工作了近三个月.  相似文献   

19.
穆阿妮 《广东党史》2011,(12):13-15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学习“老三篇”的热潮几乎让每个中国人读到了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的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于是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不胫而走,家喻户晓。2009年他又被中国网民评为一百年来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国际友人之一。被评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的还有:救助25万中国平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热爱中国的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为中国红军和毛泽东赢得世界性影响的美国人斯诺,让中国古代科技扬名世界的英国人李约瑟,加入中国国籍的著名记者波兰人爱泼斯坦,在中国生活奋斗60年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印度人柯棣华,泰国王室中的“中国通”诗琳通公主和帮中国农民致富的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而白求恩则以票数最多排名第一,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抗战时期还是今天,白求恩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与弘扬。  相似文献   

20.
陈永成 《湘潮》2011,(11):40-43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印度青年柯棣华跟随援华医疗队,离乡背井,来到中国,救死扶伤,1942年病逝在前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