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规律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体现在:历史事件必然直接或曲折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主题,而历史主题必然要通过历史事件得到彻底贯彻,但具体由哪个历史事件拥有这份荣誉是偶然的,取决于事件当事人对历史主题的能动性贯彻程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命题的科学性在于:在其他革命旗帜中途倒下之后,党和人民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成功地把时代赋予的历史主题贯彻下来.  相似文献   

2.
高翔 《求是》2012,(19):56-57
我们党有一个优秀传统,那就是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从对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可以说,始终站在人类历史的制高点,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的最前沿,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走在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基点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个代表”中 ,首先的是做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是因为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中 ,生产力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直接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 ,拉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 ,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嬗变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也就会建构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哪个阶级 ,哪个政党或哪个政治组织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生产…  相似文献   

4.
陈筱倩 《世纪桥》2011,(21):51-52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凝结了所处时代的执政者(或阶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其当时的道德要求都是高于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就如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一样,道德就是一种"希望"式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可以到达的驿站,又必将是被驶过的港湾。本文通过对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追寻,觅得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性的现实,从而对道德的这种"希望"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析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商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大力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更是至关重要 ,它已成为使现代企业管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能。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1.企业管理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实际上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发展。新制度、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 ,也是人类探索追求变革和不断创新的成果。同时 ,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不…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的出现,对于世界而言是一场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在过去300年的人类历史中,可以说,只有四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可与中国崛起相比拟:一是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二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三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四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崛起。这四个事件塑造了19世纪与20世纪世界格局。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数百年难遇的"巨变时代"。中国兴起将带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坪 《世纪桥》2009,(24):41-42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宇宙 《世纪桥》2007,(4):76-77,86
马克思的“历史”规定是科学的历史话语。在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中,“历史”并非仅仅是指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更重要的是哲学本体性的规定。历史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是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和历史性生存,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不断自我否定向前的实践过程。其“历史”规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性存在,一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10.
创新与中共党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复杂经济形态,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于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弥补资源和资本的不足。所以,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但会促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广泛的质的变化,而且将引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迁。 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就其本质要求即不断创新而言,则可以上溯到人类的整个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诽,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意味着进步,离开创新,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从钻木取火到电脑的广泛应用,人类正是在不断创新中为  相似文献   

11.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任务,也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要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一、“学习型社会”的含义及其提出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创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入新世纪的必然选择。伏尔泰说:谁不具有他的时代之精神,将会经历他的时代的所有不幸。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我们的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来界定: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和创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求是》1999,(17)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建立在对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对国际剧烈竞争趋势科学概括的基础之上。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哪个民族和国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够迅速发展和强大;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就注定走向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现在,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  相似文献   

13.
创新意识是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长征》2000,(9)
孙淑义在2000年13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近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在各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体系,并就创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站在跨世纪的历史高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揭示了创新的本质,科学地阐明了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史。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也就没有崭新的未来,邓小平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也是我们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我们在改革…  相似文献   

14.
解读中国发展观需要考察思想史。恩格斯说过,科学的认识论应“建立在通晓思维的社会和成就的基础上。”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有了历史,也就必然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只不过,在人的本能胜过智能的时代,社会历史的变迁仅仅被作为神的意志或命运的钟摆;而在智能胜过本能的时代里,社会历史的变革才被视为人类自身的事。无论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关社会发展变革的观念都有着大量的文献记载。从思想史上进行这方面的追溯与分析,对于我们拓展理解社会发展的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机遇思想是江泽民的重要思想之一。江泽民认为:能否抓住机遇事关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国家的生死存亡及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抓住机遇就是在对人类历史最具影响的事件中捕捉大机遇,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捕捉新机遇,就是要形成我国在全球发展中的优势,就是要实现全面创新。江泽民关于历史机遇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在不断学习中前进的历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必须不停地学习、永远地学习。学习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创新。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不断突破,经济发展已由  相似文献   

17.
辛岩 《党史文汇》2005,(8):53-54
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 845页)  相似文献   

18.
钱津  王俊发 《求实》2005,3(8):73-75
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缺陷,邓小平同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论述。在邓小平同志理论创新作用的推动下,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仍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从劳动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劳动的内部矛盾,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决定的。随着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人类劳动将走向完善,人类社会也将走向完善。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为实现真正的人的社会的质变过程就是人类劳动的完善化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类劳动的完善化。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卡西尔曾指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国际大都市的比较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孔、孟的德性说看儒家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新视野》2000,(1):57-60
一时代在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现在 ,我们正处在“现代化”的时代 ,所从事的是“现代化”的事业。那么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学说对于现代社会和21世纪的人类会有什么意义呢?这正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 ,而那些持历史“进步”观点的人 ,可能会对此提出种种批评和责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种种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冲突。这个问题在本世纪后半期 ,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 ,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和形式表现出来 ,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而不是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局部问题。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