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杜牧李商隐之前托物寓怀诗的发展状况及成就,指出杜牧、李商隐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接着从三方面分析二人诗歌的审美特色和成就,首先从同中有异中阐明李杜诗中的悲剧审美特色,其次分析了二人时在处理情与理,物与我,形神关系上所表现的差异,是造成二人托物寓怀诗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指出李商隐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最后分析了二人创作思想及人生态度对其咏物诗创作风格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认为杜牧托物寓怀诗审美特征是感伤中的旷放,李商隐托物寓怀诗是执着的悲情.  相似文献   

2.
在咏月诗中,比喻句俯拾即是。研究其类型、喻体、审美功用,我们可以看出,咏月诗比喻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式样,经过世代不息的文化积淀,喻体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内容。在“言不尽意”时,诗人运用比喻“立象以尽意”,塑造了鲜明生动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形成了含蓄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贯穿山水田园诗的最大特征是自然。我国古代诗人在宦海沉浮与洁身自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常把山水田园作为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大自然中,假江山之助,以自然景物为材,创造出风格自然平淡的山水田园佳作,反映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唐代宫怨诗在情感内质、抒情身份、审美趣味、情感层次方面呈现出的其特点,宫怨诗因其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谐和融合的关系,所以可称之为情感化型。  相似文献   

5.
怀古诗的特点决定了其结构是非连续性和非流动性的,而七律的对仗和实词的运用及首、颔、颈、尾四联在诗中的不同功能等体裁特点正好适应了怀古诗特有的思想表达方式,达到了"辞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使七律成为怀古诗最理想的表现形式,同时怀古诗在选择七律这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身深沉、崇高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先驱陆志韦、李思纯、宗白华等人在国学背景下对中国新诗所做的探索,形成了迥异于北京大学的新诗传统--重视新诗本体建构,强调汉语性,突出现代诗形与智慧.遗憾的是,他们的汉诗建设理论被激进的反传统主义主流诗歌史遮蔽了.回寻东南大学新诗传统,有利于新诗汉语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层面,它们在相对的意义上体现为多元的关系.认知方式以客体尺度作为最高参照,以理性为主观特征;价值方式则体现着主体与客体双重尺度的契合,以意志为主观特征;审美方式以主体尺度作为终极坐标,以情感为主观特征.在知识论意义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在本体论意义上,三者的关系则是合一的.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真、善、美经历了一个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又复归于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理想境界,乃是至真、至善、至美融为一体的本体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8.
姜夔在诗学审美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他的诗风有江西派的清劲明朗和晚唐绵貌蕴藉的风神。他的诗学审美建树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倡“与古人异”,主张有所创新,建立自己的风格;强调“天籁自鸣”,崇尚自然含蓄;讲究“诗法”,主张诗要“引咏情性”;提出诗有“四种高妙”,以“自然高妙”为至境。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美学理论中的"美与善",以及他的审美的三阶段来解读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里·乔叟的一首伟大的情诗《女性的尊严》。诗歌从对一位美丽的少女的爱慕开始,诗人不断的在三个审美阶段"完整、和谐和辐射"中,循序渐进的把该诗以一种美的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情诗乃是诗人对英国诗歌探索的成熟之作,集中体现了诗人不朽的诗才。  相似文献   

10.
周杰伦,一个中国青年耳熟能详的名字,其歌、其唱词流行数十载。本文通过分析周杰伦唱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讨论流行歌词作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学表达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年对语言的接受心理与审美取向,进而探讨青年受众积极的语言审美倾向,如追求语言的多样表达、追求语言的表层文化价值、追求思维的解放等等,却也看到了过度的语言陌生化给语言交际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