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诉讼模式的改革使得产生于强职权模式下的传统司法鉴定体制与新庭审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司法鉴定也亟需立法。近年来,有关引入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改革构想成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本文在分析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基础及其固有缺陷的基础上,对在我国建立专家证人制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诉讼模式的改革使得产生于强职权模式下的传统司法鉴定体制与新庭审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司法鉴定也亟需立法。近年来,有关引入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改革构想成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但在我国不宜引入专家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专家证人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不乏能够反映两大法系相互借鉴、融合并形成优势的新内容.本文通过梳理英国专家证人制度的沿革和现状,结合我国的立法视角加以观察,提出可在司法鉴定机构职能、司法鉴定资源配置、司法鉴定程序启动和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等方面,建设性地借鉴吸收英国专家证人制度的合理之处,以不断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制度.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司法鉴定法律制度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在鉴定结论质证以及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诉讼义务及民事责任规范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本文对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进行分析,并建议借鉴专家证人制度并与我国具体司法实践和本土法律文化相结合,构建司法鉴定与专家证人相辅相成的公正、合理、高效、低成本的司法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5.
论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昱 《海峡法学》2011,13(2):106-112
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是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对抗制诉讼模式的缩影。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在司法鉴定制度方面存在着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它面临着缺乏专家证人制度运行的基础等若干阻碍。为此,在借鉴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专家的选任、鉴定人的出庭和质证等适合我国本土化专家证人制度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拥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进入司法程序,凭其专业知识对专门技术问题发表意见。这样的人在大陆法系被称为鉴定人,在英美法系则被称为专家证人,我国使用鉴定人称谓。本文从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司法鉴定人制度、司法鉴定启动制度及司法鉴定程序制度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司法精神病学的司法鉴定制度进行比较。最后简要介绍两个特殊的问题:最终争论和结论质证。  相似文献   

7.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走创新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司法鉴定体制已经初步呈现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和专家证人三足鼎立之势。各种相互冲突的制度并存的状况,一方面反映了改革进路抉择之艰难,另一方面也是制度优势互补的一种尝试。然而,简单的制度叠加难以摆脱中国司法鉴定的困境,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生效10年来,我国司法鉴定体制有了新的变化。然而,实践过程中我国司法鉴定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制度的完善必须要符合客观实际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借鉴国外比如英国专家证人制度中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我国诉讼制度框架下建立起与我国诉讼制度相适应的司法鉴定制度。1完善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启动制度,基本上是照搬职  相似文献   

9.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庭审方式和诉讼制度的改革,司法鉴定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的主要瓶颈,对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形成共识,但就如何对我国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将建立怎样的司法鉴定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颇多争议。对此问题,我们必须要弄清对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卡多佐所说:“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法律的起源,而是法律的目标。如果根本不知道道路会导向何方,我们就不可能智慧地选择路径。”因此,明确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是成功实现司法鉴定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司法鉴定过程中专家证人制度是其灵魂。就国外来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大相径庭。本文从概念定位、选任和出庭制度等方面比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专家证人方面的规定,进而提出完善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需要就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作出说明和进行判定时,现行的各种制度都不足以解决当事人和法官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在法庭上更好地利用专家的知识,可以采用一种既使用鉴定人也使用专家证人的混合程序,使鉴定人和专家证人各自在其独有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对二者交叉的领域则由法官和当事人自由选择适用。这种混合程序的运行需要构建完善的专家证人制度来支撑。  相似文献   

12.
高洁如 《政法学刊》2008,25(2):41-44
我国立法目前只规定鉴定结论而不采纳专家证言证据,既不符合诉讼的科学规律,也不利于对涉及专门性问题的诉讼审查与准确判断,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应当借鉴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以及有关国家的先进立法,在行政诉讼中建立专家证人制度,增加专家证人证言作为鉴定结论的补充,丰富专家证据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季美君 《法学研究》2013,(2):151-17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家证据在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法系国家,专家证据制度在专家证人资格规定上的广泛性和选任上的自由性,使其在适用上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其详细而完备的专家证据可采性规则,更是司法经验的积累与法官智慧的结晶。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据制度和大陆法系的鉴定制度,在近些年的改革中呈现出共同的趋向,如启动程序的多样化、过错责任的严格化和庭审对抗的强化,这为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准确适用新刑诉法中有关专家辅助人的规定以及充分发挥专家证据的作用开启了新的思路。面对我国司法鉴定中依然相当混乱的鉴定主体问题,构建鉴定人、专家顾问和专家辅助人三位一体的司法鉴定主体格局,或许是一条比较合理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证据法发展的过程中,专家证人在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证据法的科学化无疑将是证据法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专家证人制度作为英美法系特有的证据制度,与对抗制传统一脉相承,而对抗制在当代英美法系国家正呈现一种不断衰退的迹象,在对抗制、集中审理制度、陪审团制度这三大制度群下研究专家证人制度,分析这三大制度的衰退对专家证人制度的影响,并结合专家证人制度的利弊,分析各国学界及实务界对专家证人制度改革的不同看法,对专家证人的未来之路及对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审判实践出发,在吸收和借鉴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和大陆法系技术顾问等制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创设了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本文从专家辅助人制度及专家辅助人的定义出发,阐述了司法鉴定中的认识论问题以及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意义,并对目前专家辅助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专家辅助人司法鉴定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6.
在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不作证、作伪证、作假证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对案件的公正审判,人们对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寄以厚望。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在证人作证问题上的结构性缺陷,并就改革与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司法鉴定对于诉讼中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的认定至为重要。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司法鉴定权的归属、司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和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等三个方面对司法鉴定制度进行了论述,明确提出在我国进行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时应将司法鉴定权授予人民法院行使,对司法鉴定人适用交叉询问规则以及完善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鉴定活动在整个诉讼活动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随着诉讼活动对于鉴定需求的日益增大,如何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英美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亦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本文以英国的JonesvKaney案为起点,对英国专家证人的诉讼豁免权的实施和废除进行讨论,以期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能借鉴国外专家证人制度有益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9.
季美君 《中国司法》2014,(10):95-98
正在英美法系国家,专家证据制度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2012年3月我国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作了一些重要修改,如将"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并新增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聘请专家证人的权利等。但在什么情况下,法庭应同意控辩双方的申请允许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又应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采纳专家证据?或许,英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是我国诉讼领域法制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 ,司法鉴定的无序状态严重影响着我国诉讼立法价值追求的实现。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司法鉴定的现行体制急需改革与完善 ,通过鉴定立法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司法鉴定制度 ,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是诉讼领域法制化建设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的主要弊端 ,提出了改革与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