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治公安"建设,是公安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提出来的,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题中之义。要建设"法治公安",  相似文献   

2.
"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一个新提法,也是继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性号召力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上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调整后,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民用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4.
“核心能力”内涵的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能力是管理学理论界和实践界积极研究和探讨的企业战略管理新概念之一。我们需要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点上,引进国外管理理论中核心能力的思维,从差异的角度去论述核心能力的有效性、系统性和多元性,以在国内管理实践中扬其长、避其短。  相似文献   

5.
魏宏 《理论月刊》2005,3(7):13-17
本文从应然的角度,对"三个代表"的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能做出这样的理解只代表与先进生产力结合的富人阶层的利益,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亲自招商引资、抓工程项目,党在公有制企业中的组织必须掌握企业最终的经营决策权,党员干部必须带头致富、为普通百姓树立榜样;同时认为,文化的生命在于竞争,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在于不同文化在竞争中的相互尊重、借鉴和吸收,而不是法律的介入;最后认为,人民是公民的集合概念,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不是人数最多的那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社会的整体、全局和长远利益,而是所有社会集团各种利益之间的最大协调.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在法治校园的建设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并获得了部分经验,但是,在高校教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一些纠纷也昭示着高校法治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治高校的内涵不清,当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法治高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试论法治及法治环境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在形成之中的城市法治环境理论体系来说,对基本概念的诠释和厘清是建立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概念体系的必经程序。当代国内法学界多数学者对法治的解释主要还不在于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侧重于对法治要义的揭示。法治实际上可以从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两方面来界定。法治是一个价值性很强的概念。法治既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现实化的、可操作的客现运动。法治环境则指存在法治主体之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法治建设、法治过程与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界定城市法治环境的范围时,还要更多着重于与法治建设本身联系最紧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各领域都表现出了对法治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法治运行的社会条件也日渐具备。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预示着中国的法治建设必将从"中国法治"走向"法治中国"。第一,"中国法治"表征的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治中国"命题则表达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法治应是一种人的观念,它只属于主观的范畴,没有客观的内容,它是人们对权力与权力间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们对权力与权力间实质上平等的共存关系的认同。今天,争论“人治”与“法治”,探讨“权”大还是“法”大已没有必要。人类的善恶两面性决定了统治阶级最终只能是去努力建立与完善能更好地抑“恶”扬“善”的法,却不可能彻彻底底地做到去“恶”从“善”。  相似文献   

10.
法治的基本标志是宪法法律必须具有权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且这一法律体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背景下,必须严格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进行改革,改革举措必须符合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经济社会政策导向。民政部门是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部门,担负着保障基本民生、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民政工作职责中的"基本""基层"与社会政策托底中的"托底"理念相契合,民政法治的本质就是社会政策托底的法治化。一、托安全的底。民政工作事关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固。国家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的提出,是继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对法治的认识和法治自觉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法治思维不同于人治思维。人治思维就是贤人思维,就是把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善与否寄托于个别贤人,遇贤则良,遇不贤则废,结果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摆脱不了历史"周期  相似文献   

13.
<正>章大李江苏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坚持法治思维是推进现代民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民政工作要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实现转型升级,法治思维是重要保障,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去布篇、去谋划。要努力形成民政法治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变成人民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消息传来,耕耘在民主法制建设第一线的全疆各族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心潮澎湃,备感骄傲,大家既为自己在铸就这座重要里程碑中洒下辛勤汗水而欣慰,更为而今法治建设站在新起点而深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以前通常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有一字之差。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和“法制”这两个词,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精神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法治”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法治”被党的十五大确立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消息传来,耕耘在民主法制建设第一线的全疆各族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心潮澎湃,备感骄傲,大家既为自己在铸就这座重要里程碑中洒下辛勤汗水而欣慰,更为而今法治建设站在新起点而深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概念内涵及其本土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由于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丧失其公民权利,无法参与正常活动或参与不足,导致被边化及情感疏离的机制和过程。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边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能够深刻解释社会弱势群体边化的机制和过程的社会排斥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所接受并运用。但在“社会排斥”本土化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社会排斥”概念界定不清,分析框架不明确,理论的本土化不足等问题。因此,对“社会排斥”概念和理论需要进行改造,使其本土化,提高对本土问题的解释力,从而更好地制定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政策,实现弱势群体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驾考实践中的典型事例揭示出相关变革的直接动力源自于社会需求与国家制度供给之间的落差。必须严格区分作为行政许可的驾驶执照颁发以及驾驶学习中危险控制的不同要求,而两者都只能在国家出于公共利益所承担的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不同任务中而获得其正当性基础。作为制度改革"发动机"的公民权利保障观念,应被细化为对公民行为自由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公民权利的保障与限制、政府权力的限制与保护、民主共和的混合与均衡以及法治的实质与程序四个角度阐述了对宪政法治文明内涵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