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严治党不是坐而论道,必须在治党管党的行动中展现出来。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从严治党行动,主要围绕着党内政治动员、党内反倾向斗争、党内反腐败斗争三个维度展开。具体说来,党内政治动员维度的从严治党行动,围绕着集中性的党内政治运动、教育活动、学习教育等展开;党内反倾向斗争维度的从严治党行动,围绕着在党内开展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展开;党内反腐败斗争维度的从严治党行动,围绕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腐败斗争策略及行动展开。党95年来基于这三个基本面所展开的从严治党行动,深刻启示我们:从严治党关键在行动、重心在严格抓执行;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从严治党要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不搞下不为例。  相似文献   

2.
所谓依规治党视阈,就是依据依靠党章党规治党管党之视阈,它涵盖党章维度、党规维度两个基本维度。党章维度下的从严治党,主要体现在党章条文关于党的纪律、执纪、执纪机构的规定中,其在党章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党规维度下的从严治党,根植于制定和执行党规的历史过程、实际行动,并通过一系列关键节点上的党规建树加以深化。基于对党章、党规维度下从严治党设计部署之历史性梳理分析,应形成如下启示:党章党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法理性"支撑,党章党规的发展脉络是透视从严治党的重要维度,党章党规中的从严治党设计必然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党章党规维度下的从严治党关键在执行、重心在行动。  相似文献   

3.
黄苇町 《党建文汇》2001,(11):38-38
苏联共产党解散已满10年了。1989年3月,叶利钦以压倒多数选票在选区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下,击败了苏共的正式候选人,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在他宣布退党后,又以压倒优势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  相似文献   

4.
苏共亡党十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著名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根据7月13日他在中央党校讲课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1991年8月24日,苏共被迫宣布解散。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但诚如作者所言:“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者运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从一个侧面,再次简要地回顾、审视了苏共覆亡的历史,证明了“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的真理。认真汲取苏共丢失政权、宣布解散的沉痛教训,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阐释的理解,坚定对“三个代表”是我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苏共亡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给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执政的共产党留下了深刻教训,忽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加速了苏共的亡党。总结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共亡党十年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不久前,我们隆重、热烈地欢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可对于北方邻邦的共产党人来说,此时此刻,他们的感情却是复杂的。因为相隔不到两个月的8月24日,就是苏共亡党宣布解散10周年的祭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大执政党的历史命运如此天差地别,不能不让人感慨和深思。对苏共亡党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已谈得很多,如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和平演变活动;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的经济停滞和落后;还有后来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等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  相似文献   

7.
8月24日,是苏共亡党(宣布解散)10周年。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撰写了题为《苏共亡党十年祭》的文章,深刻地剖析了苏共亡党的教训。他指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将文章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永忠  董瑛 《廉政瞭望》2013,(21):48-49
“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苏共亡党的两大根本性原因。在“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从上到下层层任免干部的等级授职制的强力控制之下,前苏联形成了各种既得利益群体。这些既得利益群体在苏共亡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苏联共产党亡党20周年。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传媒领导的根本失误是重要因素。传媒成为实际意义的反对党政治功能只是传媒的一种功能。一般而言,媒体并不是政治组织,但是,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殊政治实体属性的传媒  相似文献   

10.
卢苇扬 《理论导报》2005,(11):12-13
苏共的丧权亡党,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悲剧,而最可悲的是在“八·一九事件“时,苏联广大的人民与党员,却太过于平静了.苏共有过执政的辉煌,领导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将一个落后农业国建设成了一个工业国、军事大国.我深思着,2亿9千万苏联人民和1500万苏共党员,怎么会那么平静地接受亡党和国家解体的现实!苏共怎么会由一个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甘愿为人民利益流血牺牲的党,竟演变成了一个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党,而终于被人民群众疏远、舍弃的呢!……  相似文献   

1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雕像静静地矗立在这里,他身后的斯莫尔尼宫曾经是十月革命的总指挥部。大门里面尘封着历史的烟云,宁静的草坪记录下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相似文献   

12.
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在当时苏共政治局内私下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改变”,也正是这种思想,使苏共的党风越来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13.
朱继东 《红旗文稿》2013,(18):34-37
深刻反省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我们发现,本来应该是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新闻媒体,在苏共亡党过程中竟然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反对党的作用,被称为压倒苏共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应该如何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中又该得到怎样的时代警示呢?一、新闻宣传战线的主管领导思想"僵化"导致了新闻宣传工作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14.
<正>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摘录:任何一个掌握了公共权力的人,获得了远超过自身力量的控制公共资源,甚至支配他人命运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很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即使是执政的共产党,如果没有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没有领导者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权力也照样可以腐蚀掌权者。  相似文献   

15.
1975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82年调入《红旗》杂志社当编辑,著有《当代中国的消费之謎》、《中国的隐形经济》、《失落的尊严——惩腐备忘录》等书。本书是黄苇町同志于2001年苏共亡党十周年之际,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及一些中央部委和省市机关所作的一系列反思苏东剧变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篇目有:苏共亡党十年祭、谁是苏共的掘墓人、俄罗斯改革、历史在这里沉思。  相似文献   

16.
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之后,各级党组织有没有"全面""从严"治党,要靠党建考评是否客观、科学才能做出有效评判,但目前的党建考评方式仍是采用集中考评。集中考评方式属于阶段性考评、局部性考评、结论性考评,很难考评出是否"全面""从严",无法助推全面从严治党。为了顺应新形势,党建考评急需与时俱进,构建一套符合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考评系统——时时考评系统。  相似文献   

17.
对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能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四自能力"的视阈来审视,苏共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曾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发生了严重失误并留下了深刻教训。苏共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警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改革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以及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李伟 《探索》2011,(4):183-186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存在着无产阶级政党内产生修正主义并篡夺党和国家领导的危险性,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这些事实和真理是苏共亡党亡国这一历史所提供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其中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其中最大的道理,其他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朱志军 《学习论坛》2005,21(7):59-61
苏共丧权亡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世界发生的巨大变革,没能正确把握自身建设的方向,逐渐偏离了先进性这一无产阶级政党最宝贵的生命线,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改变了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丧失了先锋队的地位和作用;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丧失了前进方向上的先进性;高度集权,党群关系恶化,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这些教训中我们应得到深刻的启示,这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