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百姓赞扬一位好官,多尊称为'父母官'。'父母官'的称谓,源自'召父杜母'的典故。《汉书·循史传》记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为政勤勉有计谋,乐为人民兴福利。他出入田间地头,在乡间公舍住宿,很少能有安闲的时刻。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官"的称呼由来已久。官为民主,成了过去统治阶层的理想标准,父母官的称谓就是这种思想顺理成章的演变。"官为民主"思想的演变早在汉代,直接将官员比之于父母的称呼就已形成。《汉书》、《后汉书》记载了父母官一词的来源: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因为"视民如子",被称为"召  相似文献   

3.
上召河东守季布①,欲以为御使大夫②。有言其勇、使酒③、难近者;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  相似文献   

4.
一 "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维系封建社会等级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封建伦理和教化的核心内容,被认为是维护封建专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得力工具,也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因此自近代以来,无论是维新志士谭嗣同,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帝王是崇尚"孝"治天下的,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被固定下来,他们之间是臣顺从与君,子顺从与父的关系,所以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可见孝的背后就有了"绝对服从"的意义,君是否仁,父是否慈对"绝对服从"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是因为君臣父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君与父是高高在上的,权力和正确始终在手,而臣与子则只有听命服从的义务了。这便有了"孝顺"一词,  相似文献   

6.
《党员干部之友》2013,(3):44-45
①羊续,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东汉时著名清官,有“悬鱼太守”之称。出任南阳太守时,他布衣简从,只带一名书童,坐牛车赴任。 ②每到一地,羊续必邀当地百姓促膝谈心,聊家常话。就这样,他还未到衙门,就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官吏们的政绩情况模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7.
信至国,召所从事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是西蜀丞相,官不可谓不大,但却常常想到自己原本布衣.<前出师表>中有这样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是杰出的诗人,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颇为玄宗赏识.传说连权倾朝野的高力士都曾给他脱靴子.可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相似文献   

9.
正"《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讲"止于至善"之前专门讲"止"。先引《诗经·商颂·玄鸟》两句诗:邦国都城周围方圆千里,都是民众居住的地方。——这是说民之止。再引  相似文献   

10.
谈士执麈是“礼”说质疑──兼议清谈的成因与追求王平文,徐善珠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谈之风炽盛。清谈之士谈玄时,手执廖尾,这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陈书·张讥传》载:“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在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  相似文献   

11.
“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维系封建社会等级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封建伦理和教化的核心内容,被认为是维护封建专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得力工具,也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因此自近代以来,无论是维新志士谭嗣同,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似文献   

12.
刘厚琴 《理论学刊》2004,(10):104-105
拥有一批忠于职守的贤能官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东汉统治者深谙此理 ,东汉建立之初就通过各种方式褒奖、激励忠臣 ,并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功利型与符号型相结合的励忠机制。励忠作为东汉统治者驾驭臣下、笼络人心、敦励风俗的一个法宝 ,对东汉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一、功利型励忠功利型是东汉励忠方式的主流 ,它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封侯、荣宠表彰忠心可嘉的开国功臣天下初定时期 ,封侯加官等往往是安抚忠臣的最有效手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封侯加官方式褒奖了一批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着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的寻究,结合"中庸"范畴对《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章义理做了一番深入辨析,并将由此导出的见解引向常被置诸"生知"主题之下的其它章句——如"阳货"篇"性相近"章、"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章。文章指出:(1)"生知"者是孔子为了督促"学知"者、"困学"者、"困而不学"者孜孜以学而作的一种悬设,"学知"、"困学"、"困而不学"所指皆非先天的禀赋,而是后天的学习态度。(2)"性相近"之"性",乃"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而非"气质之性",亦非"兼气质而言"之性者,它意味着从"气质之性"这些与生俱来的性状那里被觉悟到并拣择出来的"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亦意味着对"心"的种种善端的觉悟、拣择、扩充,它是一种以"仁"为价值归趋的性向。(3)孔子"非生而知之者",其"信古"、"好古"或在生命化的讲习的义趣上,或在范本效仿的义趣上,无论是哪一种"信古"、"好古",其宗趣皆在于学"为仁"、学"为人"。"学"以"为仁"而"为人"是隐贯于诸章之间的一种真切而灵动的义趣。  相似文献   

14.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经常使用"六六大顺",祝愿自己或他人一切顺利、如意,那么这"六六大顺"中的"六顺"指的都是什么呢?"六六大顺"源自《左传》:"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意思是国君待臣下仁义,臣下对国君忠诚,父亲对儿女慈祥,儿女对父亲孝顺,兄长待弟弟友爱,弟弟对兄长尊敬。这也  相似文献   

16.
刘修春 《党课》2012,(22):74-75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识人。”但识人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人之难,连千古一帝唐太宗都感到困难。为什么识人如此之难?因为在用人的问题上,用了忠臣,百姓幸福,社稷安宁;用了奸臣,百姓遭殃,社稷哭泣。可见识人用人之难。崇祯皇帝在大明帝国灭亡时说过一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相似文献   

17.
吕尚 《新湘评论》2012,(22):48-48
古代,一些官吏为官清廉,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从而获得了与为官清廉有关的绰号。这些绰号,或反映为官者处身不染的清廉情操,或体现百姓对为官清廉者的赞许,别有情趣。 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任南阳太守。一次,有个府丞听说羊续爱吃鲜鱼,便托人备了两条大鲤鱼,一清早给羊续送去。羊续婉言辞谢,不肯接受。府丞混迹官场多年,老于世故,笑着说...  相似文献   

18.
读懂忠诚     
正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其《四言铭系述》中说:"尽心于人曰忠。"忠诚,就是对人真诚,没有二心。忠诚,代表着忠实、诚信和服从,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到东汉经学家马融"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再到蜀汉丞相诸葛亮"人之  相似文献   

19.
正长期以来百姓习惯称干部为"父母官";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契约论认为是百姓让渡权利才有政府,干部所吃公饷来源于百姓的纳税,故而干部又变成了公仆,百姓又变成了"衣食父母"。其实,离开了权利保障的基础,离开了双方理念的共识,无论是反感将干部称为"父  相似文献   

20.
“忠臣不私”与“私臣不忠”任骈春东汉年间,武威郡太守任廷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百姓拥戴,名垂凉州,朝野上下也对他颇多赞誉。在此之前,汉光武帝召见任廷,诏封他调任武戚太守,并要他一定好好侍侯上司,以求将来不断升迁,好光宗耀祖。任廷听后,不以为然,反说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