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志峰 《党史文苑》2005,(12):42-45
林彪对作战之术颇有研究,精于打仗.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林彪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仅次于朱德、彭德怀,位居第三.十大元帅的平均年龄是57岁,林彪年龄最小,只有49岁,毛泽东称林彪为"少帅".这是党和国家对林彪的战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林彪做出的军事业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林彪是以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在这种表象下面,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分歧.1 文革中,林彪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极力推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19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林彪又一次大谈天才论.“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  相似文献   

3.
林彪在我党历史上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他自黄埔从军后,以其聪明才智由见习排长迁升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军团长,成为毛泽东麾下的一名战将。1932年他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时年仅26岁。此后他参加指挥了红军反“围剿”战斗、平型关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和解放海南岛战役。1955年毛泽东为十大元帅授衔时,林彪排名第三位,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文革”中,毛泽东又将他定为接班人。然而,就是这个林彪,在长征途中曾妄图撤换毛泽东的领导权,公开与毛泽东决裂。  相似文献   

4.
正《党史博览》在2014年第2期的《"文革"中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一文第一节的小标题中说"1967年5月毛泽东首次提出‘刘邓可以分开’,这在‘文革’高潮中是不可思议的主张"。这个小标题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刘邓可以分开"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什么不可思议?作者在这里加了一个条件——"‘文革’高潮中"。为什么在"文革"高潮中提出"刘邓可以分开"就是不可思议的呢?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让人难以理解。我们撇开这个问题,直奔主题——毛泽东是不是1967年5月才首次提出"刘邓可以分开"?笔者认为不是,绝对不是——不要光看有没有"刘邓可以分开"这几个字。  相似文献   

5.
正1966年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林彪成了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请林彪题词的人多了起来。林彪妻子叶群为了照顾林彪身体,挡了一些请求,非题不可的词,就集中在一起。等到林彪身体相对好一些时,叶群就通知工作人员备好纸笔。每一个题词,林彪都写两三张,然后从中选一张。一1967年4月28日,叶群从钓鱼台回来对林彪的秘书张云生等人说:"蒯大富最近给中央文革小组写信,说他们正在建造一尊毛泽  相似文献   

6.
梅雪 《党史博览》2002,(8):22-25
1967年7月20日,武汉发生了一起军民因不满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而质问、围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的事件.当时,毛泽东正在武汉.林彪、江青立即盗用中央的名义称:"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消息不胫而走,一些外国通讯社纷纷发表评论:"武汉发生了反毛叛乱.……陈再道上将扣留了王力,发动了一次反对中央文革的兵变."  相似文献   

7.
黄瑶 《党史博览》2012,(3):9-11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广大民众经历了由十分惊愕转而重新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从林彪叛逃这件事,人们自然而然地对林彪赖以崛起的"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对与林彪集团相勾结的江青集团发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一直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史料欠缺,"文革"期间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研究进展不大。近年来,随着《邓小平年谱》《毛泽东年谱》的先后出齐,研究"文革"期间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有了较为完整的一手史料基础。详细比对和梳理《毛泽东年谱》和《邓小平年谱》记载的关于毛泽东"文革"期间对邓小平的评价可知,其与以往坊间流传的说法存在较大差异。梳理分析这些评价,对于理解把握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历史人物间的关系,认识"文革"变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史天地》2007,(8):31-32
林彪怀疑“红旗打多久” 毛泽东指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 红四军“九大”结束后的第三天,就是1930年元旦,全军高高兴兴过新年。一纵司令员林彪提笔给毛泽东和陈毅写信,信的内容除向他们俩人祝贺新年外,还建议新前委召开一个扩大会。前委的同志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也希望大家对他多批评、帮助,使他有较快进步,信是由通讯员送前委机关的。陈毅收信后,很快给林彪复信,予以鼓励,同时对缺点、错误提出了中肯批评。毛泽东不在机关,信经过前委秘书冯文彬转交。冯文彬又将信交警卫员陈昌奉,由陈昌奉转交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2,(11):14-19
所谓"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文革"时期,由于江青的插手,文艺领域成为"左"倾思想泛滥的重灾区。1966年2月,江青在《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左"倾文艺理论。这套文艺理论成为"文革"时期开展"文艺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随着"革命样板戏"的出笼,这套文艺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影响和支配了几乎整个"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成为这一特定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左"倾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1.
<正>创造性地开创"方志敏式"根据地模式"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这三种革命根据地模式,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给林彪的信中提出来的。"方志敏式"是以弋阳、横峰两县边界的磨盘山为中心,在没有正规军队帮助的情况下,先依靠农民革命武装发动起义,然后再创建正式  相似文献   

12.
倪国良 《党的建设》2000,(12):21-22
"古田会议"以后不久,时任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林彪提出了"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问题.毛泽东觉得林彪对时局的估量比较悲观,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给林彪写了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这就是以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源>的著名文章.  相似文献   

13.
郑林华 《湘潮》2018,(1):22-25
正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重要的几位领袖无疑是"毛周刘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他们4个人之间的关系对党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说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与朱德关系最亲密,"文革"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关系最紧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抗战后期的1943年到"文革"前,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是党内最重要的一对同志关系,在这20多年间刘少奇一直是  相似文献   

14.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5.
"九一三"事件后,人们很纳闷,林立果策划武装政变,毛泽东怎么会知道的?他在南方的行动为什么那么神秘,他为什么提前回京?他们纷纷猜测:毛泽东一定在林彪家族安有内线。十几年前,有人写书说林彪的卫士长李文普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安插在林彪家族的内线。对此,李文普在1999年2月的《中华儿女》上发表《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一文,驳斥了这一说法。此后,有人通过寻觅,又把猜测目标锁定在林立果小舰队的成员、后来被判16年徒刑的李伟信  相似文献   

16.
贺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在“文革”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里,贺龙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终被残酷迫害至死,成为“文革”中一桩大冤案。但历史最终对他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林彪向罗瑞卿发难,贺龙力保,林彪的暗箭瞄准了贺龙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由于林彪长期称病不出,  相似文献   

17.
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集充分反映了"文革"时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文革"期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版本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毛泽东对“四个伟大”的态度看他对个人崇拜的心情均伟一、"四个伟大"的提出"文革"期间在对毛泽东的造神运动中,林彪集团提出的"四个伟大"(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可谓独树一帜,登峰造极。"四个伟大"的出现,经历了"两个伟大"...  相似文献   

19.
极左思潮与“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十年内乱有着不解之缘。“文革”中,林彪、江青两个集团正是凭借手中的权力,煽动极左思潮来挑起派性,制造事端,搅乱全国,进而打倒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目的。1971年林彪自我爆炸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  相似文献   

20.
正从批"三家村"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批判贯穿了整个"文革"。大批判的主要特点如下。大方向、大目标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大批判的大方向、大目标,是由毛泽东、中共中央确定的。以批判刘少奇来说,最早的不点名批判,是毛泽东的文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其次是戚本禹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这也是经过毛泽东审定的:该文发表的前七天,毛泽东审阅了此稿,称赞"写得很好"。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此文又经过中共中央的讨论。戚本禹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