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前发生的北京街头“三名光背青年暴力殴打一少年”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城市“移民二代”的关注。所谓“移民二代”,是指随父母移居新城市的被动移民者。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一再提醒他们:他们融不进城市,又回不去家乡。“移民二代”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移民二代”的问题将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2.
知识窗     
<正>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强制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涉及一百多姓氏。洪洞大槐树是我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江西瓦屑坝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走向鄂豫皖,走向未知的远古代八大著名移民集散地(上)  相似文献   

3.
刘威 《世纪桥》2010,(11):18-19
近代东北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不仅有关内"闯关东"的国内移民,而且还有许多抱着各种目的而来的国际移民,众多的移民构成了近代东北社会的人口主体。研究近代东北地区周边国家的移民问题,对今天东北地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频繁的地区。自1949年以来,就有过两次大的人口迁移:一是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期,国家调动大批回汉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宁夏工作,同时一批企业和事业单位成建制地迁到宁夏。二是宁夏中南部地区农民的由政府组织、或自发迁徙到区内平原川区及外省区(以新疆为最多),总人数超过100万。自1980年以来,宁夏先后组织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生态移民3大移民工程。这部分移民统称为"政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人》2011,(24):37-38
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规划",十二五"原州区总共移民1.5万户6.2万人,其中县内移民5983户24377人,占移民总户数39.4%,是自治区移民任务最多的县(区)。2011年,原州区移民4706户17443人,占"十二五"总任务30.9%,其中县内移民1910户  相似文献   

6.
"我为什么要入党?"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大庆油田百位"油二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给出了干脆利落的回答——"对党的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百位"油二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三位年轻人的入党思想动机和初心故事,折射出更多"油二代"的新时代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起,新疆启动了以牧民定居为主的生态移民工程。随着"游牧—定居—城镇化"生活的变化,生态移民社会发生着巨大变迁。论文从生态移民社会变迁的视角,研究分析了生态移民对新环境嵌入的难易程度、存在的风险,以及加快移民嵌入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8.
红寺堡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历经14年移民开发,为"十二五"生态移民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多年来,红寺堡区大力弘扬"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精神,把最好的地段划拨给移民居住,为移民建保温房、低碳房,不增加移民负担。在"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上出实招,建立宁夏黄河善谷核心区,成为慈善事业的发祥地,以善引商,以情引商,招善天下,惠及移民,让移民能挣钱,有事做,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大量南亚裔移民以"客籍工人"的身份来到英国,南亚裔第一代移民多以保持南亚的族群认同为基础适应英国社会;出生于英国的第二代南亚裔移民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在家庭传统、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与英国主流社会有着激烈的碰撞,但是对于英国的情感和社会适应更为融合和多元。本文试从论述英国南亚裔代际族群认同的转变及其传承,来描绘英国南亚裔移民族群认同的纵向历程。  相似文献   

10.
所谓"满洲农业移民",是指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向中国东北"送出"的日本移民。由于"满洲农业移民"是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出台的,因而呈现出诸如振兴日本农村经济等某些经济方面的动机。然而实践证明,"满洲农业移民"非但无助于日本农村经济的振兴,反而将日本农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日本政府推动"满洲农业移民"的主要动机在于为其侵略战争的北方据点提供农业劳动力与兵源。相比对日本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本政府更重视"满洲农业移民"对其侵略战争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为什么要入党?"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在大庆油田百位"油二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得到了干脆利落的回答——"对党的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在百位"油二代"党员中,有三位年轻人的入党思想动机和初心故事,折射出更多"油二代"的新时代价值观. 信仰的力量:"党的崇高理想是激发我们入党的引力" "80后"王金亮,是大庆油田电力集团电力工程设计院的一名员工.早在高中时期,入党的愿望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相似文献   

12.
半月大事     
《共产党人》2011,(14):28
<正>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通过评审7月6日,宁夏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领导小组在银川召开《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经国土资源部和宁夏9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一致同意通过该规划及报告。据了解,开展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目的是保证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项目着眼于大幅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针对生态贫困区,可实现缓解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等多重目标,打破"贫困→环境退化→加剧贫困"恶性循环。宁夏平罗县"插花移民"采取"大分散、小集中"或"组团式"的方式,利用多个目标村庄,把移民分散安置到退出产权的农民所在村组集中(小集中),不进行集中安置,解决移民安置中"成本高、教育难、就业难、融入难"等问题。提高移民的生存能力,真正把移民"移活";最大限度盘活农村资源,提升脱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给移民后代带来希望,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性问题。"插花移民"是一项政策性强、创新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测算和利用农村客观存在的"插花移民"吸纳空间,及时跟进政策配套和部门协调以及农村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首份视觉健康国别报告《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该研究结果显示,近视已成为我国"国病",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近视。据统计,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预计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人数将达7亿。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边区的移民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境内的移民;二是沦陷区的移民;三是国统区的移民。陕甘宁边区制定了鼓励迁移、检查登记、妥善安置、实行优待等多项富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这些政策在民生、经济、社会和统战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6.
教育移民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移民教育是"劣质"教育资源向"优质"教育资源地域"转移"的群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进城打工族进程的加快以及劳务输出数量的增加,县域教育移民的数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进入县城,其子女也步入县城接受优质教育,移民教育愈显突出。自发学生移民给所在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学校生活增添了活力,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移民搬迁政策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精准扶贫最为直接的有效实现方式,近年来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被广泛应用。政府推动下,以"避灾减贫"为特色的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不仅仅是简单地"搬家"和物理空间的变化,还是增强社会互动、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效应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和提升,要在高位推动中进一步完善避灾移民搬迁活动的顶层设计;要在精准搬迁中实现公平有序的移民活动,更好地实现"搬得出"的目标;要在创新管理、精细化管理中确保移民搬迁群众达到"稳得住"的目标;就应紧紧围绕"能致富"的目标,通过"精确施策"以提高移民发展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边区的移民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境内的移民;二是沦陷区的移民;三是国统区的移民。陕甘宁边区制定了鼓励迁移、检查登记、妥善安置、实行优待等多项富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这些政策在民生、经济、社会和统战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人》2011,(11):2-3
<正>固原市原州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生态移民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二五"期间着力实施的最大民生工程,也是原州区实现新跨越、全面奔小康的重大机遇,必须用非常之举,行非常之策,攻难点、出亮点。"十二五"期间,原州区计划移民1.5万户6.2万人。2011年,原州区生态移民4522户17957人,其中移往永宁、贺兰、惠农、农垦等处1832户7225人。原州区认真总结2008年以来三期生态移民成功经验,今年开工建设了三营镇鸦儿沟村、黄铎堡老庄村等13个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在移民工程中,坚持整合资金、捆绑项目,坚持移民新家园与新产业同建设、同发展。在"搬得出"上,加强组织领导,围绕项目规划、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移民入住等重点环节完善机制;在"稳得住"上,  相似文献   

20.
李敏 《红岩春秋》2015,(4):75-76
近10年来,"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研究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特别是"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在川渝地区民间修谱热潮中,格外引人注目。笔者从事麻城地方史志工作近30年,也曾遍查与这一段移民历史相关的文献资料,所获寥寥。没料到近期在麻城市档案馆查阅麻城革命歌谣资料时,却意外发现了两首"走四川"民歌:《跟干哥》和《思情郎》。民歌记录原生态社会生活这两首民歌,是1958年冬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