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早已拓宽了人们政治参与的途径。而网络的跨时空性、自由性、隐匿性等特征使政治舆论引导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网络意见领袖无疑担当起了网络社会中的政治舆论引导的职责。本文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在明确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社会中的角色及其特征和网络意见领袖在政治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是当前我们必须破解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命题。数据调查显示:47.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存在负面影响。一些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制造谣言,特别是对社会负面现象的夸大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极为不利的,甚至大学生在听信谣言后会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为了克服负面影响,张扬其对大学生思想的正能量,我们必须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完善立法,规范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行;切实解决社会突出矛盾问题,形塑大学生的"三观"。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的差异及网络舆论多元化的表达途径,探讨了其对官民互动,监督政府行为和解决民众诉求,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以及它的局限性,即形成数字鸿沟、网路暴政、网络水军,以及网络新意见阶层的非理性冲动等.政府应通过技术发展,扩大民意收集手段,引导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互动,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转变治理方式等方法加大对网络舆论的回应力度.  相似文献   

4.
问:编辑同志,您好!微博时代"网络意见领袖"是受高度关注的一群人。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开始介入舆情热点事件,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公共舆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请问,怎样认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河北读者:刘起帆  相似文献   

5.
当前,网络社群的社会心理状况与网络个体精神需要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网络个体正努力强化自我身份认同、主动寻求"中心"话语回归、营造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空间,推动着网络社群由原来的松散型向更为紧密的组织型发展,圈群化转变趋势明显。这一转变对于网络舆论引导、主流价值观传播以及网络监管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须以辩证思维充分把握其机遇性,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提升主流价值观引领的有效性,强化网络社群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培养与引导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6,(6)
处在一个以微博、微信等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为传播特征的"微时代",高校应对纷繁的网络舆情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微时代"的传媒环境和特征息息相关。"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过程,是在科学把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规律基础上,借助网络"微"平台,采取参与互动,组建学生舆情引导队伍;深入沟通,消除师生语言交流代沟;快速回应,发布权威准确的解决方案;理性发声,注重意见领袖事后引导等策略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以及行为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微"素养,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引导"。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网络社会化三大新趋势,提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几项举措,即澄清互联网内容事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警惕网络异化现象、引导网络交往新风,以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主体的"匿名性"模糊了政府舆论危机的边界,网络平台的"聚合效应"放大了政府舆论危机的程度,网络权力的"分散效应"弱化了政府舆论危机的控制,网络利益的"驱动性"窒碍了政府舆论危机的引导。面对网络在政府舆论危机中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完善网络立法与法律监管制度,树立"意见领袖",设置网络议题,借鉴搜索引擎危机公关的方法,用积极的正面的新闻"覆盖"消极的反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蒲晓磊  仇飞 《党课》2014,(6):112-116
如今,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了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这些在网络上举足轻重的“意见领袖”在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今后又该如何扬长避短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科理论界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网络意见领袖日益成为舆情的引领和主导力量,社科理论资源集中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借机发酵、借势炒作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扩散的导火索,西方日趋通过"社科理论"交流等更为隐蔽的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此,做好社科理论界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加强对网络及意见领袖的监管,在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强调教学、科研工作纪律,精细化处理涉及社会民生、热点事件的舆论动态,提高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识别和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社会危机型态,即网络群体性事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旧媒体的交叉作用对传统的一元舆论表达结构、危机事件的传播报道模式和以公权力为主导的话语体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回应危机事件时,政府相关部门需构建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规范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言论,创新观念,以互联网思维引导新旧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党和政府全面推行"互联网+"工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空间的网络话语权至关重要。需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创新网络话语内容和传播方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汇聚人民群众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3.
张颖 《世纪桥》2014,(10):61-62
时代变迁,统战工作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学生群体是高校统战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如何利用微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统战工作面对网络新环境下所出现的问题。高校统战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占领微博新平台,运用微博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一是开设校园统战官方微博;二是密切留意微博讯息;三是注重对学生微博意见领袖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更好地建设好大学统一战线家园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网络舆论引导力是引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引导力指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引导方向,传播一定观点与信息,并对舆论运行过程进行协调与平衡,影响被引导者意见、态度、倾向的能力,主要包括引导的方向、大小与着力点三个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媒体时代为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更多机遇,同时,也给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更多风险和挑战,诸如全媒体传播极大削弱传统传播方式的有效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社会思潮多元话语消弭网络意识形态凝聚力,非理性碎片化传播冲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危及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全媒体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需要建设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广大网民媒介素养和理论素养;推动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意见领袖正向舆论引导;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3,(25):12
当前互联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公安部近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日前,北京公安机关按照统一部署,依法查处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对长期伙同少数所谓"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4,(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这种超能的社会动员能力,为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只有积极研究互联网传播规律,运用"意见领袖"、"网络社区"、"网络问政"等模式,做好网上群众工作,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永立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陈堂发 《唯实》2016,(4):68-69
为了追求舆论共鸣或社会共享价值,政治意识形态生活化、网络舆论事件政治化、网络意见领袖平民化、知识精英思想大众化已成为网络舆论扩散的经常性策略。这并不利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对此,舆论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制。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所呈现出的四大特征政治意识形态生活化。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意识(如政治心理、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如民主、自由、公平)与政治理想(如福利、安  相似文献   

19.
罗旭 《探索》2012,(4):188-192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舆论领袖是网络舆论的主要"把关者"、"加工者"、"扩散者"和"引导者",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枢纽。其演进主要源于"沉默的螺旋"和"群体极化"效应,对他们加以有效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性和理智性,维护网络舆情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既为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校统战工作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要从强化网络媒体的责任、加强对网络舆情参与的引导等方面着手,塑造健康有益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从高校统战工作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推进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工作、建立高素质的高校统战工作网络队伍、着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几个方面,建构网络舆情环境下的高校统战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