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领导下,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实践选举民主来增添科学发展动力。选举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由民众投票选举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是确保人民成为"权力源"、实现"主权在民"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权力制约与监督的  相似文献   

2.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当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制约监督体系,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是法制民主,强调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要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程序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民主的本质是一种国家制度。但民主如果没有法律保障,人民的权力就缺乏实际操作性。只有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在法律上确认“以法治国”的主体──人民,才能规定人民治理国家和保障自己权利的方式──“依法”,才能保证立法机关所立的“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  相似文献   

4.
姜瑞林 《前沿》2010,(14):96-98
国家权力的分立制衡理论与其具体的实现模式并不是惟一的。国家权力架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从其所依存的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法律监督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被赋予检察机关,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我国权力监督薄弱的情况下,应当发挥检察机关对公权力的法律监督,尤其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权力监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理论月刊》2005,3(2):30-32
加强权力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是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公共权力的变异,把公共权力置于民主和法律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黄有能 《云南人大》2006,(11):11-12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及其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监督作为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它的实施开启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里程.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改变以往选举中多数选民的冷漠状态,由动员式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形成全民参与的政治和谐景象,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是摆在国家和公民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这一根本制度的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其中,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作为这项制度关键环节的选举活动,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同时,选举法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选举民主是一种民主实现形式;选举民主是指人民通过自由、公正、广泛、定期、平等、竞争性的选举来选择政府及其治理方式,或者说政府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获得作出决定的权力;选举民主的基本功能有合法性功能、选择和监督功能、稳定和抚慰功能、纠错和矫正功能、培育公民意识功能、扩大公民参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选举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没有选举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没有平等的选举就没有真正的民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十七大的表态意示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前进。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机关,  相似文献   

10.
公民监督可分为公民间接监督和公民直接监督。公民直接监督是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也是当前反腐败取得新成效的根本。公民监督凭借的是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是权利对权力的监督。要保证公民参与监督,就要发展和实现公民的权利,诸如公民的公务知情权、罢免权、举报权等等。另外,要加大民意在选拔官员上的份量,理性看待公民参与监督的非正常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对加强权力机关监督“一府两院”行为,发挥权力机关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要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工作,就必须实现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理性的审视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的现状,展望未来,不得不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改革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法定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大代表的选举是建设我国权力机关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占有突出地位。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搞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改革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本文试就此…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年来公共权力滥用之普遍,危害结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逐渐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缺乏监督制约的公共权力,必定导致腐败。没有监督就没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4.
程瑜 《天津人大》2014,(1):42-43
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重要手段。作为监督法规定的七种监督方式之一和基层人大实施法律监督的唯一方式,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应当是最能体现对权力制约的监督方式之一,必须引起基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依法充分履行这项职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和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保障和维护公民、法人及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5.
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与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察看并督促国家机关、执政党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公民监督权是人类社会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自由权、法律权利,其实质上也是一种请愿权。依法保障公民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企业公民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被确定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民主法治被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之首。在民主法制社会,所谓公民,就是指除了自己享有的工作权、居住权和政治参与权之外,个人对于社会是有义务的,必须遵守社会法律和公德,有义务使社会变得和谐美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司作为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独立行使民事权力并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也应当同自然人一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承担义务,这就导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撰文提出,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在十七大报告中,“民主”一词更是出现了60多次。公民意识、表达权、选举等比例、党员主体地位、票决制、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些关键词的出现,表达了执政党对于民主政治的全新认识。“扩大人民民主”的路线图已经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8.
国家、政党与社会的三维权力结构相互作用决定了民主的选择,民主的本质作用又内在地要求采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方式.当下,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党的执政功能和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根本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从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执政党建设、以发展人民民主为目标强化权力监督、以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公民社会建设为契机形成群体良性博弈机制等四条基本路径入手,不断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近现代民主政治下,选举权被形容为选民"用手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和民主选举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不断发展完善。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从人大代表选举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选举,从职工代表选举到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选举,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断扩大,民主选举的魅力不断凸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民主选举的发展可以用"小步快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