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国家治理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国家治理避免单一化的弊端,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当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法治和德治两者不可偏废。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对我国当前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对中国历史上治国经验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和积极的吸取。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纵观历史,凡是政治开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大都是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把法治和德治结合得较好并确能贯彻实行的时期。西周初年的周公创制的“周礼”和“敬德”也好,春秋时期的管仲…  相似文献   

3.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国家、调控社会最普遍、最有效的两种方式,二者结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治国方略。从普遍意义上讲,所谓法治,是指组织管理者以国家组织、制度等形式,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做出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的约束、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与过程。所谓德治,是指一定的社会或群体通过社会舆论、教育的力量,使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和过程。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 德治国”的思想是 对以法治国的补充,是实现中国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正确理解“以德治国”方略,防止认识上和实践中的任何片面性,就必须准确把握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的“德治”观强调“以德治国”,但又不能过分地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既给道德建设在国家治理中以应有的地位,又使它与“法治”并行不悖。这是因为,一方面,道德建设必须要有法制的…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提出以后,在全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本文就近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广大党员干部深人学习研究“以德治国”思想提供参考。 一、“以德治国”思想提出的理论背景及意义 众多学者认为,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源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以德治国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法律是保证社…  相似文献   

6.
今年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思想以来,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学习、研究和讨论.现把学术界对"以德治国"思想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国"方略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要实践"三个代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从追求社会整体和谐出发,立足于道德和法律发挥不同社会作用的特点,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坚持以德治国必须提高德政水平和德教水平.  相似文献   

8.
探讨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思想的实现途径,是本文的立意所在.为此,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同志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某些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分析和论述了如何实现江总书记这一思想的四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与传统的礼治不同。传统礼治的根本原则是确认和维护社会的等级差别,“以德治国”的根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治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等级社会的人际和谐、社会统一,“以德治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现代德治要摒弃传统礼治中的封建糟粕内容,批判吸取和利用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国家治理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按照“以德治国”的要求 ,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为此 ,我们必须狠抓以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重要内容的“三德教育”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遵守道德规范 ,提高道德素质。同时 ,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叶子 《理论视野》2001,(3):22-22
今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完善治国方略的一个创新。 我们知道,道德是人类最早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最初阶段上,由于交往关系和意识的发展还没有产生个人与整体的分化,因此,这个时期所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个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丰富和发展."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实现这个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还要处理好与儒家德治、"依法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谈谈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他说我们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当中,要坚持不懈地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历来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不断创新,要适应新情况,研究新规律,找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够真正地加强。江泽民同志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许多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为我们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出了典范。江泽民总…  相似文献   

14.
朱巧香 《行政论坛》2002,2(1):42-43
“以德治国”的关键是加强政治道德的建设,由于行政主体的政治道德素质对公众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及目前行政主体的政治道德行为所存在的种种失范现象,显示了加强政治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要使“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得以实施,必须使行政主体的政治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道德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要求把许多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明确、正式的形式确定下来,增加对人们行为进行指导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有保证性,从而把法律调整提到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道德和法治同属于文化范畴,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领导和治理十四亿人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领导水平,治国理政要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是通过执政党的政党伦理建设来带动公民道德建设,通过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来提升社会整体道德境界,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成功实施“以德治国”方略,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德治党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主导工程。 一 ——以德治党是维系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道德前提。所谓执政合法性,就是执政者凭借非暴力手段而使国民自觉自愿地接受其领导的能力,它内在地摈弃“以力服人”的暴政倾向,寻求“以德服人”的仁政目标,反映了国民对现政权的拥护程度。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巩固其执政合法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前苏联、东欧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就是因为它们从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蜕化为高踞于人民之上的特权阶层,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进程中,必须着力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要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在学校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上形成一个科学体系,更应调动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9.
只从“手段”的角度理解“以德治国”,是偏狭的。道德不仅构成治国的手段,而且构成治国的价值依据和价值目标。因此,应从依据、手段和目的三个角度来把握“以德治国”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同样适应于经济学的“木桶理论”,能够降低社会管理的经济成本,提高社会运行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